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高江虹、實習生蔣中陽 彭思雨
這個暑假,義工游這種獨特的旅行方式在Z世代中掀起熱潮。從山東的寺廟義工、新疆哈薩克族村落的以工換宿,到冰島海岸線的環保行動,義工游以“用汗水換風景”的獨特魅力,席卷2025年暑期旅游市場。
三名親身體驗了義工游的Z世代年輕人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講述了她們的義工游經歷,或為瀕危小藍企鵝筑巢,或在古村救助流浪狗,沉浸式體驗不僅省錢,還讓旅行充滿故事與意義。
據艾瑞咨詢最新數據,2024年中國義工游市場規模已突破120億元,同比增長近30%。截至2025年8月12日,小紅書上“義工旅行”話題累計瀏覽量達2.1億,相關討論高達230萬個;打工換宿話題2120萬瀏覽量,12.4萬討論。
這股從“窮游”到“深游”的文旅新風潮,如何持續點燃Z世代的熱情?
從“省錢”到“深游”
義工游,顧名思義是“義工”+“旅游”,是一種將旅行與志愿服務結合起來的活動。參與者一般在旅行目的地進行一定時間的志愿服務,為當地社區或環境提供幫助。海外義工游發展比較成熟,比如到柬埔寨教習孩童、到南非保護鯨魚、在斯里蘭卡救助海龜等,都是由NGO組織策劃的含有公益和旅行雙重屬性的國際義工旅行項目。近年來有不少中國年輕人也加入了這些國際義工活動。
00后王曉雅便是通過朋友圈發現國際義工項目,先后奔赴冰島參加地熱能源研討會,在新西蘭為生態保護貢獻力量,收獲滿滿成就感。視頻連線中,王曉雅回憶起在冰島海岸線撿垃圾的場景,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海風吹得人站不穩,我和隊友們穿著厚手套,清理被海浪沖上岸的塑料瓶,感覺自己像個環保俠!”在新西蘭,她蹲在海灘上為瀕危小藍企鵝搭建木巢,“小企鵝搖搖擺擺走過來,萌得我心都化了!”她向記者展示用回收材料做的海洋主題手工藝品,笑言“普通旅游就是看看風景,義工游讓我真正融入了當地,像個‘本地人’!”
圖為王曉雅在新西蘭給企鵝搭房子(受訪者供圖)
圖為王曉雅在制作義賣小手工(受訪者供圖)
義工游在國內發展過程有了新變體,即從志愿服務演變成為民宿、客棧或者青旅提供一定的工作或服務來換取食宿等。
“離職后在全國跑了兩個月,最后一站來到新疆瓊庫什臺村,太美了,舍不得走!”莊蕓(化名)在小紅書刷到這個哈薩克族小村的以工換宿項目,果斷報名,在民宿干起了“雜活兒”。她最難忘的經歷是救助流浪狗“花花”:“它病得爬不動,眼睛還流膿,我們仨義工輪流喂水喂飯,鼓勵它活下去。第三天它終于有精神了,我們開心得像過節!”如今“花花”活蹦亂跳,卻因為與民宿新收留的貓咪奶糖“爭寵”失敗,跑去村里“浪”了。在民宿“義工游”這段時間,莊蕓參與了哈薩克族的古爾邦節活動,也學會了當地禮儀,“感覺自己成了村里的一分子”。這種低成本、高融入的體驗,正是義工游對年輕人的最大吸引力。
圖為新疆瓊庫什臺村(受訪者供圖)
圖為花花跟奶糖 (受訪者供圖)
圖為參加當地活動(受訪者供圖)
義工游之所以能在Z時代年輕人中風行,主要原因是“省錢”,對于預算有限的學生黨,義工游更是“省錢神器”。“最大的特點是省錢、更能親身體會當地生活,”郭心愛笑道。
郭心愛,大一學生,選擇了山東博山的寺廟義工項目。“網上看到義工游能用勞動換食宿,覺得超適合我們這種窮學生!”她解釋說,傳統旅游就是以游客身份到處打卡,但義工游讓她“通過勞動帶入了本地人的身份,更能深入體會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生活。”
義工游期間,她和義工伙伴們端著沉甸甸的飯盆給游客施飯,秩序不能亂,還得全程“禁語”,只能比手勢。“第一次端粥,緊張得手心冒汗,但游客每說一聲‘謝謝’,我都開心得不行。”
圖為淄博博山正覺寺(受訪者供圖)
圖為日常打掃記錄(受訪者供圖)
郭心愛的日常工作包括打掃寺院、晾曬被褥、引導游客蓋章,還抽空旁聽了傳統文化課和點茶課。她還逛了博山琉璃大觀園和神顏古鎮,被當地工藝文化深深震撼:“琉璃和陶瓷的歷史太有意思,感覺像穿越到課本里。”而整個義工游期間,郭心愛的總花費不到1000元,其中包括往返交通費700元,外加少量紀念品,收獲了滿滿的文化體驗。“買了點琉璃小擺件,吃了當地美食,感覺把博山的美好回憶都帶回家了!”
圖為博山陶瓷琉璃大觀園市場(受訪者供圖)
義工游的沉浸式體驗不僅滿足了年輕人對文化探索的需求,也創造了高性價比的旅行模式。
根據艾瑞咨詢2024年行業報告,中國義工旅行市場規模已突破120億元,同比增長近30%。截至2025年8月12日,小紅書數據顯示,“義工旅行”話題累計瀏覽量達2.1億,相關討論高達230萬個。打工換宿話題2120萬瀏覽量,12.4萬討論。Fastdata極數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民宿市場規模達422.7億元,為義工游提供了肥沃土壤。這種“以工換游”模式通過勞動換取食宿,降低經濟門檻,同時通過深度參與提升“心理回報”,形成新型“體驗經濟”。
如何“長紅”?
年輕人越發熱衷于義工游,那市場上又是否歡迎呢?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了海南、新疆和北京三地的民宿業主,得到肯定的回答。尤其是海南和新疆正值暑期旅游高峰期,對人手需求巨大,義工和暑期工都大受歡迎。新疆后山樸舍主理人胡林林表示,今年暑期招了兩名義工,在其新民宿落成后,可能還會需要多招幾名義工。
胡林林的民宿坐落于新疆那拉提風景秀美的山腳下,暑期游人如織,有很多年輕人希望在此以工換宿,親身體驗當地美麗的風景。胡林林收到不少求職信,他主要選取有特長的義工,比如會彈吉他等樂器,或者會沖咖啡等。因為胡林林很清楚義工無法替代民宿管家的工作,而是協助民宿管家和暑期工們在入住退房、早餐晚餐的高峰期提供幫助,或者是在晚上篝火晚會環節彈琴奏樂。“像新疆這個季節白天有14小時亮著,管家們要工作10小時,但義工只需工作4-6小時,其他時間他們是自由的,可以安排自己想做的事情。”胡林林告訴記者,彈琴的義工白天都是自己在外玩,傍晚則過來篝火晚會上彈琴。
然而,不是所有民宿老板都喜歡義工。北京一位不愿具名的民宿老板向記者反饋,這些當義工的年輕人對民宿工作懷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以為可以來民宿躺平,順便北京看展參加藝術活動”,對民宿工作時間和工作內容卻比較挑剔,溝通起來較為費勁,對比民宿同期招的兩位暑期工,工作效率差太多了。“我以后可不敢再用義工了,”上述北京民宿老板表示,或許自己也需要調整一下對義工的預期。
海南民宿老板陳曦認為用好義工需要理解年輕人的需求,他們來海南住一段時間是主訴求,也肯定規劃好了相應的行程,義工只是實現目標的手段,因此民宿主與之是互相幫助的關系,并非雇傭關系。他喜歡招募有活力有特長的年輕人,用其所長幫助民宿添香增彩,比如會攝影擅長運動都是加分項,可以為其住客提供增值服務,增強民宿的口碑和黏性。
上述民宿老板不諱言義工是“免費勞動力”,在旺季助力良多,對民宿的幫助很大。雖然義工在民宿工作沒有收入,但除了食宿外,“干滿半個月報銷一程車票,干滿一個月報銷往返車票,也算是報酬吧。”胡林林透露。
不過,有些義工游卻沒這么厚道。海南某沖浪民宿要求“做六休一”,周工時達42小時。部分民宿虛假承諾引發爭議,如大理某民宿承諾報銷機票,實際僅承擔30%費用。2024年消費者協會受理義工游相關投訴1200余起,同比增長150%。王曉雅吐槽:“海外項目人數不穩,有時只有4~5人,行程亂糟糟。”郭心愛則擔心安全保障:“有些項目管理太松,得規范。”頭部平臺如“袋鼠青年義工旅行”雖有投訴機制,但62%的糾紛未有效解決。后續年輕人的熱情要如何延續,旅游相關部門或可參與其中,平衡商業化與公益性,是義工游“長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