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記者鄭瑋 廣州報道 9月15日上午,廣東省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第七場專題會議在廣州舉行,此次專題會議聚焦高素質人才引育話題。中國科學院院士、暨南大學納米智造研究院院長趙宇亮在現場表示,目前廣東已經實現從“人口大省”向“人才大省”的跨越,未來將進一步從“人才大省”向“高素質人才大省”跨越,有效支撐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可以重點打通民企與高校之間、港澳與內地之間的人才引育渠道。
“我國民營企業科技人才非常缺乏。”趙宇亮表示,以民營企業科研為例,根據全國工商聯數據,52.64%民企無專門研發團隊,有50人以上研發團隊的民企占比僅4.4%,有200人以上研發團隊的民企占比僅0.7%。
與此同時,廣東高校數量多,從事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化的新型研發機構(院所)數量也位居全國前列。因此,趙宇亮建議,廣東可探索高校、新型研發機構(院所)與國企、民企共建深度融合的研發聯合體的機制,由企業出題(向大學提出核心技術難題)、企業出資(向大學投入資金),大學出設備(向企業開放研究設施)出人才(向企業開放人才隊伍)。
“企業與高校院所形成研發共同體,是一個很好的機制。”趙宇亮表示,在這一機制中,大學作為“答卷人”,企業作為“出卷人”和“閱卷人”,全過程參與科技成果落地的小試、中試、研發和科技產品創新,既可以解決企業的技術難題,也可以培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緊缺人才。
在此基礎上,趙宇亮建議,還需要進一步暢通體制內高校、科研院所和國企民企高端人才之間雙向流動機制,知識產權共享機制,實現高端人才跨單位有序流動和互聘兼職,暢通人事管理、社會保障等政策接續,大力提升產業對高端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和留用力度。
同時,立足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機遇,趙宇亮建議,廣東還可充分發揮港澳人才中轉站作用,建立粵港澳協同引才、聯合育才的機制,深度互聯互通,提升“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高素質人才的供給能力。 一方面,可以加強廣東與港澳在人才評價體系和考核機制方面的交流,建立協同互認的體制機制;另一方面可以設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高素質人才專項基金,鼓勵一部分科研人員聚焦重大技術需求攻關,鼓勵高素質人才的項目產業落地在廣東創辦科技初創企業,吸引全球高水平人才,助力廣東制造業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