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工商界對話大灣區:不確定性下的投資“安全港”

2025年09月15日 21:51   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   譚海燕

南方財經記者譚海燕   廣州報道  9月15日,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工商大會在廣州舉行。在這場粵港澳三地攜手舉辦的大會上,工商界人士圍繞國際供應鏈協同創新與全球貿易風險應對這個主題展開了討論。

外部環境越是嚴峻復雜,粵港澳大灣區越能發揮其獨特的重要性。正如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高級副總裁范諾亞所說,過去幾周他在大灣區深刻感受到,這里不僅是全球連通中國市場的關鍵樞紐,還是集結跨境力量,提升企業靈活度和經濟穩定性,推動本地區與全球增長的重要平臺。“我們堅信像今天大會這樣建設性的對話平臺,將加強彼此的聯系,增進信任,并為未來的共贏合作指明方向。”

大會期間還重磅發布了《粵港澳大灣區供應鏈促進報告》(簡稱《報告》)。這份報告首次繪制了大灣區智能汽車、創新藥兩大新興產業的供應鏈圖譜,展現了大灣區正通過供應鏈的深度整合,加速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高地。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來,從軟硬聯通到協同融合再到高效聯動,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不斷突破。今年,粵港澳將首次聯合舉辦十五運會,粵港澳三地軟硬聯通加速,探索出一套“三地三同”的聯合辦賽機制;“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創新指數躍居全球第一,粵港協同創新優勢更明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工商圓桌會議自2024年啟動以來,已在廣州南沙、東莞濱海灣新區、香港及珠海、惠州成功召開過五次會議,粵港澳三地已實現高效聯動。


大灣區成外資首選地

根據《報告》,目前大灣區產業體系完備、聚鏈成勢。從微觀層面看,大灣區供應鏈促進體系激發鏈上企業創新活力,為企業帶來基礎研究實力躍升、成果加速轉化以及技術與產品迭代升級等機遇。

從中觀層面看,大灣區供應鏈促進體系為更廣泛的產業合作開辟新空間,推動粵港澳產供鏈深度融合發展,帶動周邊省份產業協同升級,并在高水平對外開放中進一步拓展與其他國家合作的新機遇。

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廣東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透露,今年以來,廣東吸引了大量外資進入電子信息、綠色石化和專用設備等領域,今年前7個月,廣東新設外資企業1.7萬個、同比增長32.7%,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56.7億元、同比增長8.2%。

范諾亞也透露,盡管挑戰重重,但超過82%的美資企業2024年在華運營的業務仍然是盈利狀態。“現在,企業普遍對政策、供應鏈的韌性以及制造業成本的增加等表示關注,美資企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努力地尋求各種方式保證在華長遠運營的穩定性、敏捷性以及韌性,而這三點(穩定性、敏捷性和韌性)正是大灣區的競爭優勢,也是大灣區能夠獲得外資青睞的原因。”

當全球經貿形勢仍存在不確定性時,大灣區卻成為外資眼中的“安全港”和首選地。大灣區為何能夠成為貨真價實的外資高地?

當今世界,最稀缺的資源就是市場。廣東擁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豐富的應用場景、海量的數據資源、優越的營商環境和高水平開放的平臺,這里還具備完備的產業體系和強大的創新能力,因此成為外資企業分享中國發展紅利的窗口。

太古中國區主席蔣意達就直言,自159年前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太古集團一直深耕中國市場,秉持堅定信心與長久承諾,主動地將自身的發展戰略跟灣區的發展規劃融合,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獲。例如,太古地產陸續在大灣區打造高端的商業綜合體以及可持續的城市更新項目;太古集團還與廣州珠江實業集團拿下“廣州聚龍灣太古里” 項目,將打造 “立足灣區、面向世界” 的國際濱水文商旅融合示范區。

與此同時,港澳也憑借連接內地與國際市場的橋梁優勢,推動外資企業進入內地,推動內地企業加速出海。

“隨著全球供應鏈的深度發展,中國企業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按照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聯盟主席蔡冠深的想法,香港完全可以借助其“出海平臺”的優勢,搭建企業出海融資橋梁。今年前7個月,香港新股集資額達1280億港元,居全球首位,成為內地企業出海融資的首選地。

“香港擁有完善的金融鏈條,從天使基金、風投創投到私募基金,都能為內地企業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香港的國際資本機構,更可與內地創科企業對接,支持它們科技研發創新與落地轉化,讓大灣區成為連接境內外創科產業發展的重要紐帶。”蔡冠深說。

“香港是全球領先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擁有完善的金融服務、物流網絡和資金管理能力。香港有能力也有責任做好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平臺,幫助內地企業更好地走向國際市場。”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陳百里也提到,香港的國際化網絡覆蓋全球68個城市,涉及129個經濟體。通過香港的服務和業務,內地企業可以更好地拓展海外市場,吸引海外人才和投資。

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

科技創新是關鍵變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六年來,大灣區的創新能級不斷提升,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8年蟬聯全國第一,“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位,今年躍居全球第一位,足見大灣區創新協調的效率更優了。

“中國第四次產業革命的產能與技術正高度集中在一些區域,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三大核心城市——香港、深圳和廣州。”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前海國際事務研究院院長、廣州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理事長鄭永年在分享中提到,大灣區利用“港澳+”模式推進規則對接、機制銜接,融合發展,“我想不需要太長的時間,就可以成為世界經濟中心”。

在鄭永年看來,大灣區擁有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三駕馬車”,包括強大的基礎科研能力、應用技術轉化能力,以及應用金融服務能力。在這樣的背景下,可以在大灣區內發展一些“科創特區”。

在推動更高水平的制度型開放方面,近年來,大灣區提出利用香港、澳門在規則、標準、監管方面的國際優勢,推動灣區制度對接。在鄭永年看來,在橫琴、河套、前海、南沙等重點區域,可以探索以港澳規則為基礎,再做“加法”,大幅縮短規則銜接的進程。

澳門特別行政區招商投資促進局行政管理委員會主席謝永強提出,希望大灣區城市深度協同,充分發揮澳門在其中的創新優勢。作為大灣區“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的一個重要節點城市,澳門特區政府正有序推進包括澳門科技研發產業園和澳琴國際教育(大學)城在內的四大重點工程項目的規劃及籌建工作,旨在優化澳門科技創新環境,深化創新科技與產業合作對接。

為此,澳門特區政府將充分利用澳門包括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內的一些科教資源和中國—葡語系國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等平臺,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促進內地與葡語國家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創新創業和科技合作上的聯動,為粵港澳建設國際創新中心貢獻澳門的力量。

陳百里也建議,香港與大灣區工商界可針對量子計算、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領域,進一步加強聯合研發、成果轉移等合作,共同吸引海內外創新資源。兩地工商界更可探討共同投資于供應鏈相關的科技創新和研發活動,積極推動數字化規則銜接,加快新一代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應用,推動產業鏈高端化、智能化發展。

總結來看,這場大會傳達出一個強烈信號:粵港澳大灣區的成功依賴于協同合作,而這種協作不僅需要政府的努力,還需要產業界、學術界、研究機構和投資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多方努力,共同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才能發揮出大灣區獨特的優勢和巨大潛力。

“對于商界而言,投資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抓住當下的機遇,也是為未來做好準備。”范諾亞認為,每一年的工商大會,都讓全球看到這一地區新的活力,也讓外資企業增強了對這一地區未來的期待,他將長期看好粵港澳大灣區的創新活力和投資潛力。

關注我們

无码av免费毛片观看一区二区,欧美亚洲国产人成aaa,国产精品无码不卡无码不卡,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天天免费在线视频网 | 香蕉对碰碰97级久久久 | 在线看亚洲十八禁网站 | 精品国产天天在线2019 | 亚洲精品视频中文字 | 中文字幕在线手机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