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春夏哥本哈根時裝周近日舉辦,本屆時裝周的亮點,與一場即將到來的重要節點緊密相關——因哥本哈根時裝周明年將迎來二十周年慶典,主辦方從本屆開始便主動跳出丹麥本土的時尚邊界,廣泛吸納來自冰島、芬蘭、瑞典、挪威等北歐國家的時尚創意人才。所以,本屆時裝周規模有所擴大,共有45個知名品牌與新興設計師參加,其中既包括Cecilie Bahnsen、Rotate等已具國際影響力的時尚品牌,也涵蓋Baum und Pferdgarten、Ranra、Freya Dalsjo、Rave Review等兼具創意與潛力的時尚新生力量;更值得關注的是,本屆時裝周還見證了部分設計師的回歸,如Anne Sofie Madsen等時尚領域的天才設計師。
全球時尚行業仍處于復蘇之中,市場風向瞬息萬變。任何時尚品牌的遲疑或固守,都可能被快速迭代的時尚市場拋在身后。于是,我們可以看到本屆哥本哈根時裝周的品牌們紛紛創新,以多線并進的姿態在全球時尚版圖里“試水”。跳脫時尚設計的同質化、明確價格定位,正成為這些時尚品牌破題的關鍵,但成熟品牌多向巴黎等市場傾斜,哥本哈根本土規模化發展生態仍待完善。
為時尚界注入鮮活氣息
早在本季之前,哥本哈根時裝周早已成為了特定服裝剪裁風格的“代名詞”:寬松廓形的oversize西裝外套,搭配拖地闊腿褲,一度是固定搭配。但到了本季,這種剪裁風格顯然已達飽和。在這樣的時尚風格同質化環境中,Anne Sofie Madsen走出了不一樣的路。
時隔八年,Anne Sofie Madsen以“新秀(NewTalent)”的名義重返哥本哈根時裝周,但她絕非一位新晉的設計師。Anne最初畢業于丹麥皇家藝術學院,曾跟隨知名設計師Alexander McQueen和John Galliano學習設計,隨后在2011年創立同名品牌自立門戶發展。在成為設計師六年之后,她暫時擱置了自己的品牌轉而追求藝術,在斯堪的納維亞時裝設計學院任教。直至兩年前,她才決定回歸。
驚喜的是,闊別八年后的Anne Sofie Madsen大膽地把本季時裝周當成了時裝和藝術的“實驗室”,帶來了時裝與藝術碰撞的火花四濺。她邀請到造型師兼英國高街潮牌Vetements的模特Caroline Clante成為她的“搭檔”,兩位實力創作者強強聯手,以叛逆混搭風為方向呈現了Anne Sofie Madsen 2026春夏系列,重新解讀“時尚新風”的真正含義。
不同于以往,二人本季也轉而從看似毫無關聯的多元參考維度中汲取靈感,用全新的設計語言重塑服裝的定義,為當下的時尚界注入了亟需的鮮活氣息。新系列中,羊毛西裝經由精心剪裁,巧妙勾勒出禮服般的流暢線條;連帽元素的融入則為西裝增添了幾分隨性,柔化了正式著裝的嚴肅感;就連機車夾克都被改造成緊身胸衣連衣裙,既有機車風的酷感張力,又不失女性服飾的柔美輪廓,兩種看似沖突的服裝風格碰撞出獨特的平衡感。還有與藝術家Esben Weile Kj?r合作打造的金色“老鼠包”更像是點睛之筆,打破了奢侈品配飾“精致至上”的慣性,用藝術化的趣味設計讓時尚變得更有溫度。
Anne坦言:“我在斯堪的納維亞的學校求學時,當地的主流審美始終圍繞著干凈、極簡展開。所有被視作過于女性化、帶有公主感或是少女感的風格,都被歸為禁忌。”但這些設計不僅是對服裝功能與形態的突破,更像是設計師對時尚“邊界”的溫柔創新,她不被“西裝該正式”“背心是內搭”的固有認知所局限,也不刻意追逐潮流熱點,而是用服裝“混搭”與“解構”,讓每件單品都擁有了敘事感。她們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新”的真諦:所謂“新”,從來不是從零開始的創造,而是用全新視角賦予熟悉事物(服裝)以時尚新生。
不斷創新并找準市場定位
由設計師Jeanette Madsen與Thora Valdimarsdottir聯合創立的老牌Rotate,同樣是時尚創新的亮眼代表。本季,品牌帶來了上世紀70年代最流行的波西米亞風服裝的回潮。但復古之中,Rotate并沒有走“滿屏碎花”和“全身荷葉邊”的老路,而是延續了自家注重混搭的穿衣理念,只精選了尤其有1970年代辨識度的元素融入到品牌的設計體系里。
比如,出門約會穿的飄逸上衣,在領口和袖口處做了扇貝邊,前面還綴著一排排小巧的紐扣;襯衫和寬松的連衣裙上的立體府綢雛菊圖案,就像鮮花別在衣服上一樣鮮活;連衣裙主打米白色、淺粉、淡藍這些溫柔的馬卡龍色,面料用的是雪紡和緞面,模特走秀時裙擺飄起靈動的裙腳;還有超顯身材的牛仔褲,褲型精準地介于微喇和靴型之間,這些經典又帶點創新的款式,既踩準了復古服裝的節奏,又不丟掉日常穿衣的實用性——畢竟,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好看”和“好穿”從來都是兼備最好。
而這種“只抓用戶核心需求”的設計思路背后,也隱藏著兩位設計師對當下市場的精準判斷:在整體時尚行業復蘇的時期,消費者已不再為服裝“過度設計”買單,反而更偏愛“經典款里略帶設計”的服裝單品。正是基于對“消費者想要什么衣服”的準確把握,Rotate在市場拓展和定價上也走出了明確的路線——她們不貪多求全,而是聚焦有潛力的區域市場,再用“高性價比”和“精準價格定位”把時尚設計優勢轉化為消費者能感知到的實際價值。
這一點,在她們接受媒體采訪時的分享中也得到了印證。她們表示:“我們注意到德國、奧地利、瑞士及意大利市場呈現出尤為強勁的增長動能,中東地區亦展現出顯著的上升態勢。在當前復雜的市場環境下,我們能在這些區域站穩腳跟,核心競爭優勢之一便是始終維持清晰的價格定位體系。”但Rotate的發展之路也并非一帆風順,正如她們所言:“與所有時尚企業一樣,我們同樣被全球宏觀經濟環境的浪潮裹挾,美國關稅政策的頻繁調整,直接增加了品牌出海的成本與不確定性。再加上全球市場環境中一部分消費者的審慎消費情緒,每一項都在考驗時尚品牌的抗風險能力。”
哥本哈根需構建一套完整體系
哥本哈根堪稱設計師的“孵化搖籃”,但如何留住成長起來的人才,如今卻成了它的一大難題。
在過去的五年里,從哥本哈根走出了不少當下時尚圈中已經極具影響力的品牌:Ganni、Cecilie Bahnsen、Heliot Emil、Saks Potts、(Di)vision等。這些品牌共同為全球時尚圈定義了何為“實用中透著浪漫,低調里藏著自信”的斯堪的納維亞風。可一旦品牌步入成熟期,它們卻總是選擇離開哥本哈根,更糟糕的是直接關停或申請破產。像是Ganni近期首次登陸巴黎時裝周辦活動,給出的理由是需要吸引更廣泛的全球關注;而Cecilie Bahnsen雖仍留在哥本哈根時裝周,但是卻把更多資源投向了巴黎,重點布局了巴黎的媒體宣傳與銷售渠道;Heliot Emil也是如此,巴黎至今仍是他們開拓全球銷售市場的核心陣地。而其他頗具潛力的丹麥品牌命運更顯波折,Saks Potts在銷量表現亮眼的情況下,以“個人原因”關停,讓粉絲倍感意外。這些時尚品牌的離開都指向同一個問題:哥本哈根是創立時尚品牌的好地方,卻似乎不是品牌規模化發展的沃土。
對于“巴黎、米蘭、倫敦、紐約之后第五大時裝周”的哥本哈根而言,本土核心品牌的流失,難免讓哥本哈根面臨如何留住這些時尚品牌繼續發展的課題。如果哥本哈根沒有足夠分量的本土品牌撐場,媒體和高端買手們等國際時尚界資源可能會逐漸向巴黎等成熟時裝周傾斜。新興設計師看到“前輩們”成熟后紛紛去巴黎等地,也會默認哥本哈根只是跳板,難以建立長期扎根的信心。
對此,哥本哈根時裝周首席執行官Cecilie Thorsmark回應表示:“雖然業界稱我們為‘第五大時裝周’是種認可,但我們更關注協作,而非在時尚領域跟巴黎比規模。能助力Ganni、Cecilie Bahnsen這兩個原本在哥本哈根時裝周亮相的品牌進軍巴黎,我們也很開心。它們在巴黎的成功,恰恰證明了我們這片區域的人才實力與水準。”
哥本哈根時裝周雖以“時尚跳板”為傲,助力新人設計師起步,但是難以支撐品牌本土規模化發展的局限,也讓設計師們紛紛呼吁改變。丹麥本土品牌Deadwood的聯合創始人Felix von Bahder表示:“我們創立Deadwood時是白手起家,如果哥本哈根時裝周真的想支持這種創業模式,就還需構建一套完整體系,比如建立長期合作機制、拓展切實可行的銷售渠道,還有提供給大家協作的空間。”
從拓展北歐創意版圖、創下規模紀錄,到品牌以設計創新與精準市場策略加快助力行業復蘇,2026春夏哥本哈根時裝周展現了活力與韌性。未來,如何平衡哥本哈根“時尚跳板”角色與“留才留品牌”的本地生態建設,將是哥本哈根時裝周持續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