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焦文娟
在日前開幕的2025成都車展上,比亞迪包下9號館,不僅展示了“天神之眼”系統與“兆瓦閃充”技術等,更借車展契機推出新款秦L EV。
其中,秦L EV 545KM云輦型將此前多配置于高端車型的云輦-C智能阻尼車身控制系統和TBC高速爆胎穩行系統,首次下放到13.98萬元價位段。
“技術下放”已成為比亞迪今年產品策略的關鍵詞。這一舉措并非簡單的配置疊加,而是通過將高端技術下沉至主流價位,重新定義不同細分市場的技術標準。從秦L EV的底盤與安全技術下放,到“天神之眼”輔助駕駛系統的快速普及,均體現著這一思路。
在智能化領域,比亞迪的落地速度同樣亮眼。自“天神之眼”輔助駕駛系統發布以來,其裝機量快速攀升。比亞迪集團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日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截至今年8月初,搭載該系統的車型已達120萬輛;而在此之前,比亞迪配備L2級輔助駕駛功能的車型保有量早已突破400萬輛。
技術布局直接轉化為市場競爭力。今年 1-8 月,比亞迪在國內市場累計銷售新能源汽車約 286 萬輛。僅 8 月,其乘用車銷量達 37.2 萬輛,其中乘用車及皮卡海外銷量 8.05 萬輛,同比大幅增長 146.4%。其中,王朝和海洋系列目前仍是其銷售主力,承擔著走量與維持市場份額的雙重任務。但國內汽車市場已從“增量爭奪”全面轉向“存量博弈”新階段,新能源滲透率連續多月突破50%。吉利、長安等自主品牌加速插混技術迭代,比亞迪在享受技術下沉帶來的增長紅利的同時,也面臨著極大的競爭壓力。
面對國內市場的膠著態勢,海外市場成為今年比亞迪畫好第二增長曲線的重點。今年前八個月,比亞迪在海外市場延續高增長態勢。其乘用車及皮卡海外累計銷量達63萬輛,已超過去年全年總銷量。截至今年7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已進入全球超過112個國家和地區,并在多個市場建立本地化生產基地,加速全球化產業鏈布局。
本土化團隊為其全球拓展提供重要支撐。李云飛提到,一批海外高管已在比亞迪工作超過25年。在區域市場層面,比亞迪表現尤其突出,今年上半年在意大利、土耳其、西班牙、巴西等多個國家新能源銷量第一。
“為了這兩三年我們準備了二三十年。”李云飛說。縱觀比亞迪出海歷程,其海外業務共經歷了三次重要突破:
- 首次出海始于1998年,在荷蘭成??家海外分公司,以消費電子代工為主,為諾基亞、摩托羅拉等企業供應手機零部件;
- 第二次出海發生在2012年,比亞迪將國產電動大巴推向國際市場;
- 第三輪出海自2021年開始籌備,2022年全面啟動,真正聚焦乘用車領域。
自2022年起,比亞迪在海外市場始終保持銷量增長趨勢。李云飛透露,相比上半年47萬輛的海外銷量,比亞迪今年全年海外銷量預計將翻一番。
“中國汽車工業出海的時候,我們責任重大。我們一定要把技術、產品、服務做好。我們要回報的不單是中國的消費者,還包括海外消費者對我們的選擇和認可,這個我覺得特別重要。”李云飛強調。
在比亞迪瞄準的目標市場中,它所面對的不只是豐田、大眾這樣的世界級巨頭,還有因地緣政治、貿易壁壘和文化差異所帶來的系統性挑戰。李云飛也坦言,比亞迪的全球化“才剛剛開始”,海外業務占比仍處于爬升階段,而這也正是它從“中國頭部”走向“世界級車企”必須完成的跨越。
在國內市場漸入紅海、海外貿易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比亞迪能否持續推動技術普惠與規模效應的協同,并拓展全球市場,將成為其能否真正躋身世界級汽車品牌的關鍵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