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圍繞“預制菜”的爭議持續發酵,引發廣泛輿論關注。該事件不僅反映出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知情權和餐飲透明度的日益重視,更折射出中國餐飲行業在工業化、標準化進程中面臨的一些認知與規范挑戰。
從本次輿論雙方就涉事餐廳是否使用了預制菜的爭議來看,雙方各執一詞、輿論分歧明顯。這場爭論雖是一則商業插曲,卻具有顯著的公共意義,相關討論推動預制菜議題進入公眾視野,客觀上促進了社會對餐飲工業化的理性討論,也為行業走向規范與透明提供了一次契機。
中國作為全球飲食文化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多樣的烹飪方式與地域風味,消費者對“好吃”和“吃好”的追求始終是餐飲市場的核心驅動力。然而,伴隨城市化加速和生活節奏加快,國民餐飲需求正呈現“雙軌并行”態勢:一方面追求更高品質、更健康的膳食;另一方面也迫切需要便捷、高效、經濟的就餐解決方案。
從國際經驗看,預制菜已是成熟市場的主流選擇。以日本為例,日本預制菜產業的滲透率達到70%,7-11、全家的預制菜成為上班族解決一日三餐的日常選擇。美國的預制菜市場滲透率也遠超中國。歐美日的發展路徑表明,預制菜不是對傳統飲食的否定,而是餐飲業應對高效率、快節奏社會需求的必然產物。家庭結構小型化、人口老齡化及通勤時間延長等現象,共同推動了“吃飯便捷化”趨勢的形成。
中國也正處于這一變革進程中。隨著城市化率不斷提高,人口高密度聚集于商業區,商場及寫字樓因消防限制無法使用明火,再加上午晚餐高峰時段集中出餐的壓力,都倒逼企業尋求標準化、規模化的餐飲解決方案。
在此背景下,預制菜通過統一配方、集約生產、全程監控和冷鏈配送,不僅能有效降低成本、減少浪費,還能保障出餐效率和品質穩定,已成為行業難以逆轉的發展方向。
當前消費者對預制菜的疑慮,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首先,國家層面尚待建立從原料溯源、加工工藝到冷鏈物流和標簽標識的全鏈條標準與監管體系,也缺少涵蓋原料篩選、加工工藝、營養標識的強制性標準體系,這可能會導致一些企業操作空間大。標準與監管體系如果不完善,消費者對預制菜的安全性、營養水平就會打問號。
其次,部分餐飲企業模糊“預制”與“現做”的界限,未充分保障顧客的知情權,甚至以預制菜品冒充現制現售,導致無法建立行業信任。餐飲業取得公眾信任的唯一方式,就是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通過公開透明的方式給予消費者選擇權。
我們不必談“預制菜”而色變,規范、健康并有完善監管的預制菜是客觀趨勢。但是,行業要想健康發展,必須做到公開與透明。消費者并非一味拒絕預制菜,而是需要食品健康和知情權。只有明確標識、信息透明、標準清晰,賦予消費者選擇的權利,預制菜才能真正大規模融入中國餐飲行業,成為高效、安全、可持續的飲食供給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