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建華
合肥,這個曾經位居二三線城市行列、在經濟版圖中略顯低調的中部城市,近年來迅速躋身“萬億俱樂部”和“新一線城市”之列,以雷霆萬鈞之勢闖入大眾視野。
不少人將其發展軌跡歸結為“合肥模式”、“基金招商模式”,抑或是“最牛風投”,實際上這種總結是失之偏頗的。我認為,與其稱之為“合肥模式”,不如稱其為“合肥現象”,或許更為精準、貼切。
風險投資和基金招商只是合肥成功的表面因素,合肥崛起的核心是在政府“頂層設計”下,以投帶引,精準把握產業趨勢,積極引進關鍵企業并進行股權投資,使其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因此,我認為 “有為政府決策+善用股權資本+精選行業龍頭+孵化產業集群” 是誕生“合肥現象” 的組合密鑰。在合肥的城市發展進程中,有為政府扮演著“操盤手”的關鍵角色。其中,一次“傾城之戀”和三次“世紀豪賭”,均堪稱“經典之作”和“神來之筆”。
合肥走出了一條政府主導、創新培育的特色發展道路,為很多二三線城市的成長與高質量發展樹立了經典范例,但“合肥現象”又是難以復制、模仿的。
創新基因:跨越半個世紀的傾城之戀
談及 “合肥現象”,人們往往容易忽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簡稱中科大)對合肥的深遠意義。事實上,這場始于上世紀的“傾城之戀”,早已為合肥埋下了創新的種子,奠定了其創新發展的基因。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國家戰備疏散的“一號命令”如驚雷般響起,包括中科大在內的一眾北京頂級高校面臨集體外遷的命運。彼時,時任安徽省委主要負責人懷著對發展的熾熱渴望與對創新的執著追求,力排眾議,毅然奔赴北京。無數次的奔走游說,無數回的耐心溝通,最終換來了中科大落戶合肥的圓滿結局。
在那個物質極度匱乏的艱難歲月里,合肥對中科大傾注了“傾城之愛”。從“每人每天省下一口糧,一定要讓中國科大師生吃飽”的質樸承諾,到供電、供暖優先保障學校的實際行動,每一個細節都彰顯著這座城市對人才與創新的珍視。
而中科大也不負這份深情,扎根合肥,潛心科研,如同一位默默耕耘的智者,為合肥后續的產業發展儲備了雄厚的創新智力與頂尖人才,成為合肥創新發展道路上最堅實的后盾。
從上個世紀80年代至今,憑借著科技創新的強勁動力,合肥在國家創新發展的版圖上不斷嶄露頭角。
它先后被確定為全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國家首批技術創新試點城市、全國首家“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全國首批“創新型試點市”、“十大創新型城市”等。一步一個腳印,合肥在科技創新的康莊大道上穩步前行,每一個榮譽的背后,都是其創新基因不斷激活、不斷迸發活力的見證。
合肥與中科大這對“城校搭檔”,如同親密無間的戰友,攜手共進。正是這份默契與協作,讓合肥在每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浪潮中,都能精準把握機遇,成功走出一條“原始創新 —成果轉化—搶占產業制高點—爆發式增長” 的獨特發展路徑,為城市的崛起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創新動能。
產業豪賭:三次精準下注,孵化千億集群
在產業發展的征程中,合肥政府展現出了非凡的戰略眼光與魄力,主導了三次堪稱 “世紀豪賭” 的關鍵投資。每一次,都精準下注未來產業的龍頭企業,最終成功孵化培育出多個千億級產業集群,為合肥的經濟騰飛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一)緩建地鐵,“重倉” 京東方:補足家電產業鏈短板
早在2005年,合肥便高瞻遠矚地提出了工業立市、制造強市的發展思路。立足自身產業基礎,合肥將目光瞄準了家電行業。彼時,“屏” 是合肥家電版圖上缺失的一塊重要 “拼圖”。
為了補足家電產業鏈,2008年,在財政捉襟見肘的困境下,合肥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 暫緩地鐵建設項目,拿出當時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約60億元的真金白銀,引進了當時虧損超過10億元的京東方,建設國內首條第6代TFT-LCD 液晶面板線。這一舉措,不僅打破了我國新型顯示器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更讓合肥在顯示產業領域占據了先機。
當時,全球顯示面板產業正處于爆發前夜,京東方雖潛力無限,卻深陷資金短缺的泥沼。合肥政府的果斷出手,猶如一場久旱后的甘霖,瞬間解了京東方的燃眉之急。
合肥政府在投資時,充分考量了全球顯示面板產業的發展趨勢,頂住了巨大的投資壓力,承擔了極高的投資風險,最終精準 “押注”了未來產業發展方向。此后,合肥憑借與京東方的良好合作基礎,連續吸引京東方8.5代及全球最高世代線10.5代線的投資。自2008年京東方落戶合肥以來,其投資已超千億元。
合肥政府并非簡單的資金投入者,而是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深度參與其中。在為京東方提供關鍵資金支持的同時,還在后續的產業發展中與京東方深度綁定,積極參與產業布局與規劃,為企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此次投資,合肥的回報率頗為豐厚。相關數據顯示,隨著京東方的不斷發展壯大,其股價大幅飆升,令合肥浮盈超百億元。此外,在退出6代線與8.5代線項目時,合肥通過二級市場減持,收益高達約200億元。
伴隨著京東方的成功,合肥也順勢崛起為新型顯示產業領軍之地,產業規模在國內首屈一指。圍繞京東方這一龍頭企業,合肥成功匯聚了180余家顯示產業鏈企業,打造了京東方 TFT-LCD、視涯硅基OLED、維信諾AMOLED三大基地,吸納了近4萬名從業者,產業規模與營收均突破千億元,形成了從原料供應至終端應用的完整產業集群,為合肥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這種在特定時期,憑借對產業趨勢的精準判斷,敢于投入大量財政資金進行戰略投資的做法,需要政府具備卓越的膽識與魄力,也是“合肥現象” 難以被其他城市復制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躬身入 “局”,“托舉” 長鑫存儲:填補存儲芯片產業空白
2017年,合肥再次展現出非凡的戰略眼光,豪擲重金 “投注” 長鑫存儲。合肥市人民政府與兆易創新攜手合作,以80%:20%的股比共同創立了合肥長鑫,當時項目總投資預計超千億元。
在合肥的大力支持下,合肥長鑫發展迅速,很快便推出了國產第一代10nm級8Gb DDR4 芯片,僅用三年時間,就成長為業界翹楚。如今,長鑫存儲已成功躋身全球存儲芯片企業 “前四強”的行列,打破了國外企業在存儲芯片領域的壟斷局面,為我國芯片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對長鑫存儲的投資中,合肥政府采用了多元化的投資策略。除了投入巨額資金外,還積極協調各方資源,從政策支持到人才引進,從基礎設施建設到市場拓展,全方位為長鑫存儲提供保障。同時,作為股東合肥政府還深度參與公司的戰略規劃與運營管理,從某種程度上扮演了積極股東的角色,為長鑫存儲的穩健發展出謀劃策。
長鑫存儲項目的成功,如同一塊強大的磁石,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集成電路領軍企業搶灘合肥。
通富微電子、寒武紀、力晶科技、安世半導體等企業紛紛入駐,為合肥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中國電科38所研發的“魂芯二號A”芯片每秒可完成千億次浮點運算,芯碁微電子研發的雙臺面激光直接成像設備打破了國外高端設備壟斷,易芯半導體成功拉制出12英寸芯片級單晶硅片……一系列創新成果的不斷涌現,讓合肥迅速匯聚成一個新的千億級集成電路產業集群。
2024年,合肥市集成電路產值增長30%,其動態存儲、顯示驅動芯片的市場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相關數據顯示,若長鑫存儲成功上市,預估將為合肥帶來超千億元的浮盈。
合肥政府對長鑫存儲的投資,是典型的資本運作與產業培育相結合的成功范例。通過早期介入、長期扶持,合肥實現了集成電路產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跨越式發展。這種政府深度參與產業培育的模式,需要政府具備強大的資源整合能力、專業的產業判斷能力以及長遠的戰略眼光,其他城市很難輕易復制。
(三)果斷出手,“抄底” 蔚來汽車:搶占新能源汽車先機
2020年,新能源汽車行業尚處于發展初期,市場充滿不確定性,許多投資者都持觀望態度。而合肥卻在此時展現出了過人的膽識與果斷,聯手戰略投資者“接盤”蔚來汽車。
通過產業基金等形式,合肥為蔚來汽車提供了70億元的資金支持,幫助蔚來汽車走出了“至暗時刻”。與此同時,合肥還積極協調土地、政策等關鍵資源,為蔚來汽車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這無疑是一次對新興產業的大膽“抄底”。
在合肥的精心培育下,蔚來汽車如同涅槃重生的鳳凰,迅速發展壯大。到2023年,蔚來汽車成功逆襲,進入新能源汽車第一陣營,僅在合肥的產量就迅速突破40萬輛。資本市場也對蔚來汽車的發展給予了積極反饋,其股價一路飆升,合肥因此獲得了逾千億元的回報。
蔚來汽車的成功,也帶動了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蓬勃發展。合肥成功集結了120余家產業鏈精英企業,業務范圍覆蓋整車制造、核心零部件生產、應用服務及全方位配套等各個環節。產業鏈的完善激發了營收的大幅增長,超3000億元的營收規模構筑起了活力四射的良性循環生態。比亞迪、大眾等行業領軍企業及其配套伙伴也相繼入駐合肥,使得合肥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崛起為“新能源汽車之都”,其產業影響力已躋身全國之巔,在全球范圍內也嶄露頭角。
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車產量突破135萬輛,同比增長81%,出口量更是增長了3.3倍,展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
除了上述三大關鍵投資外,合肥市在投資光學攝像頭領域龍頭企業——歐菲光項目、中國大陸第三大芯片代工廠——晶合集成等多個重大項目中,同樣成效顯著,收獲頗豐,贏得了外界的諸多贊譽。
“合肥現象”難以復制:獨特的產業生態系統
當然,“合肥現象”之所以能夠大獲成功,與合肥市政府善用股權資本密不可分。
今天政府利用股權資本招商已是家常便飯。長期起來,大多數地方政府習慣調用債權工具來支持產業發展,但放眼全國,像合肥政府那樣在2008年、2017年和2020年的時間節點,敢于在新興產業發展初期,利用大手筆的股權投資去培育、支持和招引產業的并不多見。
如大多數人看到的那樣,合肥在“善用股權資本”方面展現出卓越的能力,它敢于 “接盤”、勇于 “押盤” 、智于 “操盤” 、細于 “穩盤”、巧于 “拓盤”。這背后依靠的是政府憑借敏銳的判斷力與精準的戰略規劃。
如果以人生尋求伴侶來比擬合肥所面臨的四次重要的“機遇”,與中國科大的結緣可以說是傾城之戀、與京東方的結合是傾囊而出、與長鑫存儲的聯合是傾心傾力,而與蔚來的聯姻則是借助資本“媒人”的繡球“奉子成婚”……
隨著“芯屏汽合”“集終生智”戰新產業異軍突起,一大批產業新地標迅速崛起,進而帶動產業集群崛起。這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強力推動了城市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從而使合肥迅速躋身“萬億俱樂部”和“新一線城市”行列。
合肥的成功,除了上述因素外,與其優越的地理區位也密不可分。合肥地處我國中部地區,交通十分便利,宛如一個連接南北、貫通東西的經濟樞紐。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承接產業轉移、加強區域經濟合作等方面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優勢,為產業的集聚與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如今,合肥已成為眾多城市學習的榜樣。從“蘇南模式” 的發源地無錫,到山東等周邊省份的兄弟地市,無不紛紛派出代表團赴合肥取經學習。一時間,合肥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網紅城市”,其發展經驗也成為了各地競相研究的對象。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合肥現象”的成功,不僅體現在經濟數據的快速增長和城市地位的重大躍遷,更在于其構建了一套獨特而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系統。這個產業生態系統是其他城市短時間內難以快速建立起來的。
“合肥現象”背后的真正邏輯,是在對產業實施深入研判、對產業鏈條進行全面梳理、對進入時機進行精準把握之后,通過引入龍頭企業、補齊產業鏈短板、合理運用股權資本手段等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舉措,培育完善的產業鏈,最終建立起包含新型顯示、芯片、新能源汽車等在內的先進制造產業集群。
未來,合肥能否在現有基礎上再創輝煌,續寫城市發展的傳奇篇章?能否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中繼續把握機遇,引領產業發展潮流?讓我們拭目以待。(作者系國科新能基金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