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財經記者吳佳霖 廣州報道 日前,隨著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首次將風險資本交易量納入指標,全球創新指數(GII)世界百強創新集群排名中,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圳—香港—廣州”集群,超越日本“東京—橫濱”集群,躍居全球創新集群之首。
WIPO認為:“方法上的改變,使2025年出現了一個新的排名第一的集群。”廣東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研究員則認為,更新的指標并非意味著“換賽道拿第一”,而是更全面地捕捉了創新生態的真實活力。“此次WIPO將風險資本納入評價體系,在體現全球對創新要素構成認知演進的同時,反映出深港穗區域創新創業活力與資本集聚程度。”
具體來看,“深圳—香港—廣州”集群在三項關鍵維度(PCT專利、論文、風投)上均衡領先:PCT國際專利申請量全球第二、科學論文發表量全球第三、風險資本指標全球第六,結構不偏科、動能更立體。
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公共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汪云興認為,深港穗此次“登頂”,既有“新口徑”的影響,也與大灣區持續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工作有關。新口徑也捕捉到了更真實的區域競爭力:深港穗三地正在成為新的創新極點,這里發明者活躍度、科研產出與資本供給相對均衡,已經形成了從前沿研究、專利布局到企業融資的閉環。
超越行政邊界的“東方創新極”
先不具體展開指標分析,大家越來越注意到一個現象:國際頂尖學者正加速向深港穗集聚。
今年4月,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領銜的河套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在深圳河套揭牌,短短半年已吸引17位全球知名數學家入駐,并在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突破。5月,廣州國家實驗室主任鐘南山院士團隊研發的全球首款抗甲流PB2新藥昂拉地韋獲批上市,標志著中國創新藥研發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圖為:廣州實驗室所在地
這些突破背后,意味著深港穗三城正在形成1+1+1=∞的無限可能。
所謂1+1+1=∞,不是深港穗三座城市簡單的資源相加,而是創新要素在空間上高密度耦合、在時間上高頻交互、在機制上高彈性匹配后,形成的持續自我增強系統。它既能不斷生成新知識與新企業,也能快速篩選、擴散與迭代,呈現近乎“無上限”的涌現式產出。
WIPO認為,“深圳—香港—廣州”之所以能被劃分為一個集群,正是因為從創新活動的實際密度、聯系緊密度和功能互補性來看,它們已經形成了一個超越行政邊界的、高度一體化的聯合創新區域。
這就是頂尖“創新大腦”集聚廣深港的根本原因:得益于更高能級的平臺,更高密度的高校集群,更豐富的算力與數據資源,頂尖大腦在這里更容易催生科研成果,也更容易落地轉化。
以廣州為例,作為全國唯一一個聚集國家實驗室、綜合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際大科學計劃等國家級重大平臺的城市,廣州集聚央省級科研院所41家、省高水平創新研究院14家,84所高校總數居全國第二,ESI前1%學科達150個,科研投入持續擴大。
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高校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其中,廣州高校和科研院所較為集中,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有非常好的傳統和氛圍。例如,根據2024年最新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金額排名顯示,華南理工大學的轉化金額排名全國第八名;近5年超過1000件專利實現轉化,金額達到7億元;近200件專利作價入股企業,金額超過1.5億元……
廣東的高校集聚優勢,在本次創新集群的考核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此前,“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已連續5年(2020-2024)位列全球第二,長期的專利和論文“硬指標”積累,奠定了高位穩定性的“基本盤”。
近十年(2014—2024年)廣東新增了40所高校(包含本科、專科),其中本科院校增加了27所。據不完全統計,廣東還有十多所高校正在規劃和建設中。通過“瘋狂建大學”,廣深港三地聯手打造“東方創新極”的優勢繼續在擴大。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分析:“從廣州老高校集群優勢,到香港高校的頂尖國際化資源,再到深圳高校的產業落地轉化能力,這個集群的高校科研創新與科研轉化各有千秋。”三城聯手,扮演好各自角色,從創意涌現到融資支持,從研發試制到規模化生產,“深圳—香港—廣州”集群打通了高效的創新鏈條,塑造了“合作大于競爭、互補優于重復”的城市格局。
頂尖大腦選擇背后的“超級生態”
從根本上講,頂尖人才“愿意來、來得快、干得成”的秘訣,在于深港穗三地同時提升了創新的成功概率與商業化速度。深港穗三地自有一套彼此咬合的系統:高能級科研供給、超級生態與超級場景、全球化規則接口與多層次資本,共同構成“從源頭到市場”的快速閉環。
得益于產業基礎提供土壤,應用場景完成驗證,風投資本注入動能,深港穗三地分工互補,大疆創新、晶泰科技等獨角獸密集涌現。
二十年前,來自港科大的知識與國際視野疊加深圳的工程師文化與本地完善的供應鏈體系、密集的高端制造資源和開放的資本環境,讓大疆創新用十余年時間完成了從“創業車庫”到全球無人機龍頭的躍升,其產品占據全球消費級無人機約七成市場份額。
圖為:大疆創新攜產品參展
十年前,溫書豪、馬健和賴力鵬三位80后物理學家從麻省理工結伴回到國內,在深圳創辦晶泰科技,以“AI+物理+機器人”切入藥物研發,在下游藥企強需求、上游科研機構密集以及復合型人才充沛的生態中迅速放大,IPO前完成8輪、超50億元融資,投資方覆蓋國內外一線機構。
獨角獸的崛起背后,是大灣區持續強化的創新轉化生態,在大灣區范圍內擁有從技術到產線、從產線到場景的敏捷通路——33個工業大類支撐快速試制與量產,深圳開放2101公里自動駕駛測試道路,廣州提供AI公共算力與數據資源,醫療、交通、金融等場景面向中小企業開放。
實際上,深港穗創新集群成果轉化率持續領跑全國,其背后核心支撐并非單一政策或資金投入,而是三地共同構成了一個能夠快速驗證、迭代和規模化創新技術的“現實試驗場”。當其他集群還在“論文—專利—轉化”傳統路徑上排隊等風來,“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已經用“場景+資本+制造”模式把實驗室成果直接送進車間、推向市場。
彭澎認為,“深圳—香港—廣州”集群相互之間的互補性強,而且有世界級制造業基地做支撐。當深港穗三城優勢互補作為一個整體,形成超級生態時,其科研成果轉化的速度也就實現了指數級上漲。因此,大灣區要堅持“制造業當家”,堅持培育新質生產力,堅持科技創新驅動,并用好兩個證交所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