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章馳 實習生 張欣奕
這屆網友真是人才!用AI,讓大佬們唱、跳、rap 無所不能,玩兒得飛起。
前段時間,有網友用AI把雷軍的聲音生成了一段罵人的音頻,在網上傳得沸沸揚揚,有許多人以為這只是在玩梗或者惡搞,但其實已經涉及違法啦!在未獲得授權的情況下,使用他人聲音進行配音創作,侵犯了聲音權人的合法權益;而現在大肆流行的AI數字人直播,未經許可,也是不可以模仿知名人物的。
但別以為這只是名人的煩惱,AI偽造的語音,還可能變成詐騙電話,甚至拐騙兒童的陷阱。之前就有博主自己測評,用AI語音和AI換臉技術生成視頻,僅僅用3小時,就騙走了自己母親2萬元工資。試想,如果有人用AI生成語音,偽裝成家長誘騙孩童,那該多么可怕!
今年9月我國正式開始施行《AI標識辦法》,規定:所有AI生成的內容,都得打上“AI制造”的標簽,比如AI生成的音頻,要么開頭就說“由AI生成”,要么就得帶上一段特殊的摩斯電碼節奏。這意味著,當我們接到可疑語音、看到可疑視頻時,有“AI標識”就能夠幫助我們拉響警報,降低辨別成本,成為我們的防騙利器。
當然, 咱們每個人用AI創作時,也請記得主動標一標,讓我們一起打造一個更安全的AI新世界!
在《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及配套國標正式實施48小時內,21記者實測了35款應用,其中2款未在圖片中標識AI,4款未在交互頁面標識AI。尤其是APP內置的智能助手,具備深度思考、聯網搜索、生成長文的能力,但沒有按要求提示AI生成。《AI內容“持證上崗”首測:35款應用,誰是漏網之魚》
11天后,21記者進行第二輪復測,重點排查了之前未按規定標識AI的應用。除了百度文庫的圖片標識還沒有落實外,其他應用都已經修改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