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工商大會于廣州召開。會上,粵港澳大灣區會展業聯盟正式宣告成立,同時《2024年度粵港澳大灣區展覽業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重磅發布,為大灣區展覽業的發展描繪出清晰藍圖。
經濟發展的“驅動器”
作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占據重要戰略地位。而展覽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關鍵一環,堪稱城市經濟發展的“驅動器”。它借助自身平臺,實現了來自海外和全國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創新要素的脈沖式集聚,進一步釋放出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的超規模效應。
從推進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整體目標出發,《報告》指出,大灣區展覽業發展應充分利用其平臺功能與“巧實力”,激發灣區活力。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要以航運物流、旅游服務、文化創意、人力資源服務、會議展覽及其他專業服務等為重點,構建錯位發展、優勢互補、協作配套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與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東京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在產業基礎和發展速度上優勢顯著。但在產業結構方面,與其他三大灣區存在明顯差距,尤其是第三產業比重不足70%,遠低于其他灣區超80%的水平,紐約灣區第三產業比重甚至超90%。
金融、物流、商業服務和專業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是大灣區亟待加強協同、提升水平的重點領域。在此基礎上,推動供應鏈管理、研發、創意等新興產業融合創新,對大灣區轉型和創新發展意義重大。而展覽業的協同發展,在這一進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它能推動區域要素加速流動與整合,助力現代服務業體系構建,激發區域發展動力,提升區域競爭力。
撬動城市群的“巧實力”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間產業紐帶緊密,構建起高效互聯的經濟生態圈。
20世紀80年代,伴隨改革開放,香港制造業大規模北遷珠三角,設計、管理等核心環節留存香港,催生“前店后廠”模式,讓香港和澳門成為珠三角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關鍵窗口。不過,這種模式雖推動區域制造業崛起,但產業附加值較低。在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型的當下,急需向高附加值的“微笑曲線”兩端拓展,展覽業的發展,對促進供應鏈優化和區域品牌升級作用顯著,體現出硬實力與軟實力結合的“巧實力”策略能力。
粵港澳大灣區展覽業近十年發展態勢穩健。盡管2020 - 2022年受沖擊,但2023年快速恢復,展覽規模超2019年,創近十年新高。2024年,大灣區共舉辦924場展覽會,較2023年同比增長1.32%,發展態勢穩定向好。
從展覽總量看,2024年大灣區共舉辦924場展覽會,較2023年同比增長1.32%,展現出強大的市場活力與發展潛力。其中,內地九市舉辦718場,占比77.71%,是展覽業規?;l展的關鍵力量;香港舉辦145場,占比15.70%;澳門舉辦61場,占比6.60%。
區域內部結構差異,表明區域協同發展空間廣闊。對比京津冀和長三角地區,后兩者展覽業數量內部結構更均衡,而大灣區的結構特點,為未來協同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報告》指出,當前,大灣區在供應鏈上游和中游環節資源整合能力強勁,但在下游的市場拓展和品牌建設方面有所欠缺。展覽業協同發展,能推動大灣區實現更深層次的產業生態融合,特別是在工業設計等關鍵領域集中發力,拓展供應鏈,全面提升區域競爭力,助力打造世界級品牌高地。
其發展韌性不僅體現在展覽會規模與結構的持續優化,還體現在展覽題材與結構能迅速響應國際國內環境變化。大灣區展覽題材以制造業為主,占比58.89%,其次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這些題材不僅有力支撐制造業等支柱產業,還與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數字經濟、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度契合。
像廣州展覽題材與戰略性新興產業匹配度達59.93%,居大灣區城市之首,深圳、東莞緊隨其后。面對復雜國際形勢,大灣區展覽業迅速調整結構與合作模式,積極響應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企業“出?!睉鹇裕诠溦涎由臁⒑M馐袌鐾卣沟确矫孀饔藐P鍵。
民企與行業協會協同促交流
粵港澳大灣區大型及以上展館數量和室內展覽面積遠超全國平均水平,在大型展館設施和大型展覽會承辦方面優勢明顯。據全球展覽業協會(UFI)2024年發布的《世界展覽場館地圖》,廣州廣交會展館和深圳國際會展中心在全球展館室內展覽面積排名中,分別位列第一和第三。
澳門也憑借區位優勢、國際領先的硬件設施和市場環境,在亞洲乃至全球會展市場競爭力強勁,國際化服務水平高。澳門招商投資促進局(原澳門貿易投資促進局)數據顯示,澳門擁有超24萬平方米的會議和展館場地,以及超4萬間酒店客房,能滿足大型高端會議和展覽會的場地、住宿、餐飲及休閑娛樂需求,為大灣區國際展會舉辦和“一會展兩地”等合作模式提供有力支撐。
據不完全統計,大灣區共有組展單位561家,企業占比超七成,其次是行業協會商會。大灣區展覽會由企業辦展(含與行業協會商會聯合主辦)的比例最高,達75.44%。在企業主辦的展覽會中,民營企業辦展比例超八成。
盡管民營企業主辦的多為中小型展會,但也培育出中國(廣州)國際美博會、廣州國際照明展覽會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展會。大灣區民營企業、行業協會商會與展覽業形成相互促進、共同成長的市場關系。廣東省貿促會、各市貿促會與港澳地區行業協會商會緊密合作,成為組織內地企業赴港澳參展、促進三地企業溝通協作的重要橋梁。
回顧近十年,大灣區展覽數量穩步上升,2023年快速回升并超越2019年水平,達到2017 - 2023年的峰值。即便全國展覽業增速放緩或下降,大灣區憑借多元化的國內外市場結構,展現出較強抗風險能力,成為全國展覽業的穩定器。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會展業聯盟的成立,大灣區展覽業正朝著更協同、更具活力的方向邁進,將為大灣區實現各項戰略目標持續注入強勁動力。
文、圖|記者 孫綺曼 孫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