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記者郭聰聰
在民營經濟促進法實施深化的背景下,“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這一理念正得到踐行。
2025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服貿會)收官之日,北京金融法院與北京市工商聯在金融服務專題專屬會議區,聯合召開了優化營商環境典型案例新聞發布會,系統介紹了12起具有代表性的案例,集中展現了首都金融司法與行業協同護航實體經濟的創新實踐。
優化營商環境典型案例報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攝
早在2022年,北京金融法院便與北京市工商聯共同成立“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室”,探索司法服務與經濟實際相結合的新路徑。
北京金融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薛峰介紹到,北京金融法院在金融執行后端發力,逐漸摸索出“活封活扣+企業全力自救+市場精準評估+投融資他救”的解紛模式,在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基礎上幫助企業紓困解難。同時以專業化司法協同引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推動“個案紓困”升級為“產業鏈風險治理”。
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一級巡視員林為民在會上介紹,目前,“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室”已經進階到了2.0版本,實現從“執行端”向“立審執破”全流程延伸,通過專家調解員精準匹配行業需求,已經推動40余起產業鏈糾紛實質性化解。
活封活扣,救活光伏龍頭企業
北京金融法院執行局局長雷運龍發布了12個優化營商環境典型案例,這些案例涵蓋新能源、文旅、科技、綠色環保等多個領域,展現了司法對“注重調解”“活封活扣”“執破銜接”等機制的具體創新。
其中一例案例,就是沿海某市一家光伏發電龍頭企業陷入債務危機,北京金融法院通過“活封活扣”保障正常經營,并在3個月內引入投資還清7億元欠款。
執行局法官劉輝介紹到,這家光伏企業因設備升級所需,向金融租賃公司融資7億余元。后因資金鏈斷裂,無法按期還款,被北京金融法院判決清償全部款項。
然而,法院在審理中了解到,該科技公司并非惡意拖欠,僅是暫時陷入現金流短缺困境。其控股股東正積極尋求其他融資途徑,企業本身作為新能源領域的重要民營企業,仍具備持續運營的能力和價值。
在財產保全執行過程中,北京金融法院并未簡單采取傳統查封手段,而是創新實施“活封活扣”措施——允許企業繼續使用已查封的光伏發電設備進行生產經營,保持持續發電能力。在執行實施中,法院聚焦于修復雙方受損的信任關系,特邀新能源領域專家作為調解員,參與政策分析、企業前景評估與債務化解工作,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執行和解,在3個月內引入投資還清7億元欠款。
據劉輝介紹,若按常規強制執行程序,財產處置需耗時6至9個月,且預計僅能收回3億多元。而在法院的協調與督促下,該光伏企業通過重組自救,竟在和解后3個月內超預期償還全部7億元債務,不僅企業正常經營得到維護,也避免了500余名員工面臨失業風險。
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室進階為2.0版
發布會上,北京金融法院副院長薛峰通報了“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室”的工作成效。據介紹,截至2025年8月,工作室已妥善處理案件212件,涉及標的達311億元,履行到位192億元;幫助50余家民營企業紓困解難,保障10余萬職工就業,維護230余萬投資者權益,目前該工作室引入了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多領域19名專家調解員。
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一級巡視員林為民介紹,北京市民營經濟市場主體現已超過250萬戶,其中私營企業約205萬戶、個體工商戶約45萬戶,是全市經濟微觀基礎的最大主體,吸納了6成左右的就業,貢獻了超過30%的地區生產總值,是全市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支撐。
隨著民營經濟的蓬勃發展,民營企業也面臨一些困難問題,尤其是產權保護問題,既是民營企業關注的重點,也是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痛點。
林為民介紹,為此市工商聯已與公檢法司等10部門合作,創建全國首家民營企業產權保護社會化服務體系,形成市區兩級“1+16”全覆蓋的體系工作網絡,為民營企業提供綜合性法律服務8.9萬次。其中,與北京金融法院共建的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室是核心載體。
林為民表示,目前,工作室2.0版已實現從“執行端”向“立審執破”全流程延伸,通過專家調解員精準匹配行業需求,推動40余起產業鏈糾紛實質性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