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閆碩
“有些孩子智力水平達標,本可取得好成績,卻因多動癥連學業都難完成。”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醫師鄭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道,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常被大眾簡單歸為“調皮”,卻忽略了ADHD(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俗稱“多動癥”)作為一種神經發育相關疾病的本質屬性。其不僅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與交往困難,嚴重時還可能出現攻擊行為。
當前,不少家長對孩子“好動”的正常范圍及注意力的合理界限認知模糊,且對ADHD存在認知誤區,導致疾病難以及時診斷和治療。ADHD不僅會影響個體成長,還會給家庭、學校和社會帶來負擔,需要盡早干預。
“我們可以根據兒童年齡選擇心理治療、行為訓練、藥物治療等手段,其中6歲以下兒童優先選擇非藥物治療方式,6歲以上兒童則需積極開展藥物治療,同時搭配其他手段,構建全面的治療方案。”鄭毅說,只要正確認識、科學應對,通過綜合干預,大多數患兒都能得到明顯改善。
何為ADHD?
“ADHD的診斷有著嚴格標準:核心癥狀為注意缺陷與多動沖動,且這些癥狀需在多個場合持續存在半年以上,對孩子的學習、社交等社會功能造成明顯影響,同時還需排除由軀體疾病或其他精神疾病引發的類似癥狀,只有滿足這些條件,才能確診為ADHD。”鄭毅說。
一般而言,兒童注意力水平隨年齡增長逐步提升:幼兒階段,注意力通常僅能維持10~15分鐘;隨著年齡增長,注意力持續時間逐漸延長,到中學階段,可達到20~30分鐘,且能在課堂環境中自主調整注意力。
鄭毅提醒,教師的教學方式應契合兒童注意力發展規律,比如在40~45分鐘的課堂中,穿插新知識講解與互動提問,讓孩子有短暫放松和“合理動”的機會,這才是科學的注意力培養方式。若孩子好動程度遠超同齡兒童,比如,課堂上頻繁離座、打擾同學,注意力水平明顯低于對應年齡段標準,且癥狀持續數月干擾正常學習生活,家長需高度警惕,及時帶孩子到專業醫療機構排查ADHD。
ADHD會為個體帶來諸多影響,同時也會給家庭、學校、社會等帶來負擔。ADHD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比如飆車或沖動導致交通事故,發生率高于普通人,很可能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而且,ADHD不僅僅是兒童時期的疾病,如果未有效干預,會有約一半的概率延續到成年。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早期識別、規范診斷和治療的兒科專家共識(2020年版)》顯示,我國兒童多動癥患病率高達6.26%(約2300萬人)但臨床就診率卻僅約10%,且約65%的患者合并至少一種其他共患疾病。
目前,ADHD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需要對具有高危因素的兒童進行監測。根據上述兒科專家共識,重點監測人群主要包括兩類,一是具有遺傳易感性的高危兒,即有患 ADHD的兄弟姐妹、父母或其他親屬。
二是具有環境易感性的高危兒:母親孕期和圍生期直接和間接吸煙、飲酒、感染、中毒,胎兒宮內窘迫、出生時腦損傷等;鉛暴露、雙酚A等環境暴露;長期攝入富含加工肉類、披薩、零食等的西式飲食;父母關系不良、父母情緒不穩及教育方式不當等。
及時干預
ADHD的診斷需要綜合多方面信息,不能僅憑單一癥狀就下結論。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日前發布科普文章指出,醫生通常會詳細詢問孩子的癥狀表現、持續時間、嚴重程度以及在不同環境中的情況;對孩子進行全面的體格檢查排除其他疾病;還會借助行為評估量表,如《Conners父母癥狀問卷》《教師評定量表》等,從家長、老師等多個角度了解孩子的行為表現;ADHD的診斷需要專業的醫生進行,家長切不可自行判斷或盲目貼標簽。
及時干預對ADHD兒童的成長意義重大,通常包括藥物治療、行為治療、心理干預和家庭支持等方式。
鄭毅介紹說,ADHD治療方案需根據兒童年齡靈活調整:對于6歲以下兒童,其神經發育仍具有較大潛力,且存在行為訓練等非藥物干預的良好時機。同時,該年齡段兒童對藥物耐受性較低、敏感度較高,因此藥物治療需格外慎重,應優先選擇行為訓練、發育強化等非藥物干預方式,助力孩子逐步改善癥狀;6歲以上兒童則需積極開展藥物治療,同時搭配腦訓練、行為干預等手段,構建全面的治療方案。
力品藥業董事長葉英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我們在深入調查時發現,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病情不是特別嚴重,如果給予藥物治療可能會存在藥物不良反應、用藥安全性問題。但其實,目前相關藥品在研發時都會考慮這些問題。部分緩釋制劑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低劑量持續釋放,有助于減少服藥頻率和血藥濃度波動,提升用藥安全性。”
ADHD干預需求的增長,也體現在藥物市場規模上。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ADHD相關藥物市場規模為143.1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達到186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為3.69%。
無論是通過何種干預手段,家長在其中都扮演著關鍵角色:一方面,需正確認識ADHD,避免因認知不足拒絕治療或不配合用藥;另一方面,要遵循兒童注意力發展規律,不盲目施加過高壓力,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與休息時間;同時,需積極配合醫生,監督孩子按時按量用藥,切實保障治療效果。
家長還應與學校老師保持密切溝通,共同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我們一直在推‘家-校-社-醫’相結合的心理健康促進模式,學校是其中的重要一環。一位家長面對的是一位孩子,而老師則面對班里的一群孩子,因此部分老師的想法是一個人不要影響大多數人,便會特殊對待,比如讓其坐在講臺旁邊,這可能導致孩子更加逆反。”鄭毅表示,社會也需要對這類孩子有更多的包容和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