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全國部分地區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的批復》,北京城市副中心、蘇南重點城市、杭甬溫、合肥都市圈、福廈泉、鄭州市、長株潭、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重慶市、成都市等10個地區成為試點。
此次改革試點選擇的10個地區都是發展基礎較好、經濟增長支撐作用強的城市群、都市圈或者中心城市。更重要的是,這些試點都各自在同一個管轄區域內,其中有六個屬于城市群、都市圈且在同一個省內,有利于通過搭建跨區域要素市場一體化平臺,在更大范圍內協同配置要素,探索推動要素跨區域自由流動的機制與經驗,對于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落實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支撐作用。
此次改革最大的特點是10個地區分別制定了不同的具體方案。也就是說,在各地區試點方案總體結構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各地區針對不同的優勢和特征,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各有側重地制定具體的改革措施。我國不同地區要素市場化程度差異較大,市場化改革面臨的問題各有不同,通過差別化改革有利于高效推動改革進程,提升改革效果。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后,我國圍繞“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出臺一系列重大舉措,有效推進了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的進程,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得到加快發展,市場配置要素能力得到增強。比如探索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探索實施積分落戶等新型政策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多層次資本市場不斷完善,技術創新和轉移服務體系持續健全,數據市場逐步建立相應標準與制度等等。
目前我國需要更大力度深化和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因為這是我國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關鍵環節,也是主要任務,沒有要素市場化配置就不可能形成全國統一大市場。今年7月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要求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實現“五統一、一開放”,其中,包括統一要素資源市場。
當前,相比商品與服務,我國要素市場化配置的程度仍待提高,受多種因素影響,土地、勞動力、資本等要素流動仍需進一步順暢。試點地區在各自省內統籌和推動要素跨區域協同配置,以點帶面,將有助于形成示范效應,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最終推動全國層面的改革深化。
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我國需要構建起要素從低質低效領域向優質高效領域流動的機制,破除無效供給、釋放錯配資源、盤活閑置低效要素,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要素市場化配置是推動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根本保障,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讓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是當前最重要的任務。可以看到,十個試點地區都屬于產業高地、創新高地、人才高地,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有引領作用。十個試點方案都將技術要素配置排在第一位,表明更加重視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
我國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將是一場攻堅戰,要通過市場化、法治化的改革方向,通過試點先行、以點帶面的策略,加強改革的系統集成和協同高效,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為推動建成全國統一大市場奠定基礎,對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