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唐唯珂 廣州報道
測序儀市場的變化已悄然產生。
9月初,華大智造宣布推出DNBSEQ系列最新款超高通量基因測序儀T7+。公開信息顯示,搭載新一代DNBSEQ核心技術的設備,將24小時數據產出能力提升至14Tb以上,成為全球范圍內通量最高、成本控制最優的臨床級測序設備之一。
“T7+可賦能時空組學、細胞組學、蛋白組學、隊列研究、農業育種、基礎科研、臨床研究、病原微生物、表觀組學、癌癥研究、轉錄組學等多個應用領域。無論是面向大規模人群基因組研究的高效推進、多組學分析中高深度數據的高效獲取,還是臨床研究場景下穩定、規模化的測序需求,T7+皆可將測序效率與數據質量提升至全新量級。”華大智造執行副總裁劉健表示。
技術迭代下市場之變
隨著技術的迭代,國產測序儀在市場的競爭之下顯得更有產品力優勢。
據悉,T7+發布即發售,即日起接受訂單;中國大陸區域現貨供應,中國港澳臺及海外區域2025年四季度陸續發貨。在發布會現場,華大基因、吉因加、貝瑞科技、美吉生物、歐易生物、派森諾、格致博雅等與華大智造簽署合作協議,成為T7+首批簽約客戶。
國內基因測序儀的迭代時刻已經白熱化。真邁生物6月推出的GenoCare 3000,憑借“單分子+短讀長”混合路線搶占腫瘤檢測市場,其采用的表面熒光測序技術(SURF-seq)能實現對微量ctDNA的超高靈敏度檢測。諾禾致源年初推出的NGS 1000機型雖通量僅4.5Tb,但通過“設備捆綁服務”模式深耕科研市場,不僅拿下國內科研測序設備18%的份額,更中標海南省農業農村廳地方豬遺傳資源評估等項目,將測序技術延伸至農業育種領域。安諾優達旗下ANNO-Seq 8000預計年底上市,據行業消息其將搭載自主研發的超高密度芯片。
華東某測序行業下游供應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國產測序儀市場占有率已經開始顯著提升,隨著技術層面穩定性的提升,市場認可度也進一步提升。隨著技術成熟度和市場認可度提升,國產份額有望進一步擴大。有預測指出,2025年國產測序儀品牌市占率有望突破60%
產品的市場表現,也反映在相關企業的經營數據中。2025年上半年,華大智造財報顯示實現營業收入11.14億元,雖同比小幅下降7.9%,但測序儀出貨量同比增長40%,其中全讀長測序業務設備銷量超過700臺,同比增幅達到60.35%。隨著出貨量提升,規模效應逐漸顯現,公司歸母凈利潤虧損較去年收窄65.3%,降至1.04億元,第二季度單季更是實現4.4%的凈利率。
據華大智造半年報,截至2025年上半年,華大智造全球測序儀累計裝機量已突破5300臺,形成了低通量(G99、E25)、中通量(T1+)、高通量(T7+)的完整產品矩陣,其中年初發布的中通量機型T1+已交付超50臺,進一步完善了不同場景的市場覆蓋。
但國產測序儀的挑戰也同樣明顯,測序行業類似“剃須刀-刀片”模式,儀器銷售帶動后續持續的試劑耗材收入。因此,搶占設備裝機量對鎖定長期價值至關重要。
盡管發展迅速,國產測序儀也面臨一些挑戰,價格競爭激烈未來的毛利將會長期受損,此前為搶占市場份額,部分企業采取低價策略,導致行業毛利率承壓。此外還有技術生態與用戶習慣層面的挑戰,臨床等領域長期使用外資品牌形成的使用慣性和既有生態體系,短期內難以完全打破。再者,核心技術創新與持續投入的壓力,行業需要持續的高研發投入來鞏固和提升核心技術競爭力,并在數據挖掘和應用價值上持續發力。
份額爭奪戰
T7+的技術突破之所以受關注,不僅因為產品本身的性能優勢,更因為它反映出當前國產測序儀行業的整體進步態勢。
近期行業監管政策引發市場供應格局變化,以往的頭部企業發展受到一定限制,推動市場資源加速重構。這種調整使得存量市場的迭代需求與國產設備的供應能力形成共振,為具備技術積累的本土企業創造了更多市場機遇。
尤其是在超高通量設備領域,隨著大規模人群隊列研究、腫瘤早篩等項目推進,國產產品的應用需求顯著增長,逐漸成為市場供應的重要力量。
如今,行業競爭不再是單一賽道的比拼,而是呈現出多元技術路線并行的格局。除了華大智造在超高通量領域的突破,其他國產企業也在不同細分領域尋找差異化優勢。
展開來說,真邁生物6月推出的GenoCare3000,采用“單分子+短讀長”混合技術路線,重點解決腫瘤檢測中微量循環腫瘤DNA(ctDNA)的捕捉難題,其表面熒光測序技術能識別低至0.1%的基因突變頻率,適合晚期癌癥患者的病情動態監測。
諾禾致源年初推出的NGS1000機型,雖通量為4.5Tb,不及T7+的超高通量,但通過設備捆綁服務模式,深耕農業科研市場,還中標了海南省農業農村廳的地方豬遺傳資源評估項目,把測序技術應用到畜禽育種的基因篩選工作中。
不過,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內部分化趨勢也在慢慢顯現。
具備自主技術積累和全鏈條服務能力的企業,抗風險能力更為突出。除華大智造外,諾禾致源上半年營收10.4億元,同比增長4.4%,海外收入占比首次超過51%,成為業績增長的重要支撐。
而部分對外部設備供應鏈依賴較高的企業,則面臨一定經營壓力,貝瑞基因上半年虧損擴大至2724萬元,加權凈資產收益率降至-1.64%,主要受上游設備供應及存貨減值影響,這也說明自主技術儲備已成為企業應對行業變化的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國產測序儀企業也開始逐步走出國門,參與全球市場競爭。
公開信息顯示,華大智造已在海外建立10余個本地化服務中心,其設備應用于歐洲阿爾茲海默病研究、東南亞傳染病監測等國際項目。諾禾致源的測序服務覆蓋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海外市場成為重要增長極。
這種全球化拓展不僅幫助企業打開更大市場空間,也推動國產技術與國際標準對接,助力行業整體競爭力提升。
華泰證券曾在行業研報中指出,國產設備與國際一線品牌的技術差距正在持續縮小,基因測序行業正迎來以國產補位、AI賦能和時空組學為核心驅動的新紀元。
正如劉健在回答媒體采訪時所說,“華大智造作為龍頭,會堅持自己的使命價值觀,會聚焦科技創新和全球業務發展,不會因為友商列入清單而改變自己的發展規劃和步伐。”
(實習生劉洋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