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國新辦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衛生健康工作發展成就。據介紹,我國在研新藥數量占全球數量的比例超過20%,躍居全球新藥研發第二位。
過去幾年,中國創新藥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國際影響力迅速提升。一項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創新藥對外授權金額超過500億美元,占全球總交易額30%。今年上半年,全球醫藥交易數量達456筆,同比增長32%;交易總金額高達1304億美元,同比增長58%,其中,涉及中國的交易貢獻了近50%的總金額和超過30%的交易數量。摩根士丹利的一份報告預測到2040年,源自中國的創新藥將占美國FD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新藥批準的35%。
我國藥企的創新藥業務帶來了更多財務回報。多家上市藥企2025年半年報顯示,2025年上半年創新藥業務已成為業績增長的關鍵引擎,部分公司創新藥收入占比已突破50%,甚至成為營收支柱。創新藥已經成為“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的一個顯著案例,也是我國堅持長期主義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結出的碩果。
中國企業在全球創新藥領域的價值得到世界認可并提前獲得回報,有利于支撐企業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形成了產業創新發展的良性循環,逐漸從模仿轉向以具有知識產權的創新藥業務為主的發展方式。這種確定性的產業趨勢與高成長性,讓創新藥成為當前中國資本市場焦點之一,受到全球資金追捧,相關企業在港股與A股的股價于上半年出現大幅增長,成為拉動中國資產升值的主要投資板塊。
9月11日,受相關市場消息影響,與創新藥有關的A股以及港股上市公司股價出現波動。
但實際上,近期輝瑞、默沙東等美國制藥巨頭與中國藥企簽下的創新藥授權協議不斷刷新規模,相當一部分中美藥企在創新藥產業鏈上下游的深化合作已成趨勢。首先,在中國創新藥的對外授權交易中,美國藥企通過購買中國創新藥授權,獲取中國企業的知識產權與產品,而非中國企業并購美國企業并獲得其技術。
其次,美國藥企更加依賴中國創新藥而不是相反。美國大型藥企核心產品專利逐漸到期,用較低的價格購買中國創新藥專利,能夠填補其專利到期的缺口,保持完整的管線,確保未來業務保持可持續的增長。如果美國藥企無法繼續購買中國企業授權,那么其在短期內即使投入很高的研發成本也并不一定能夠產生成果,反而可能面臨較大的風險。
其三,中國企業正在貢獻全球1/3的創新藥物專利,而全球購買授權的大型跨國藥企,有一半來自歐洲,日本等其他地區藥企也積極尋求與中國企業合作。因此,若美國限制中國創新藥準入,長遠來看可能削弱其在全球制藥行業的領先地位。
9月11日的創新藥板塊波動,一定程度上是突發消息對投資者短期市場情緒影響,但更多的因素是上漲周期較長以及漲幅較大后市場進行技術性調整。驅動創新藥板塊上漲的邏輯沒有改變,即中國工程師紅利帶來的創新浪潮、中國創新藥出海以及中國創新藥企陸續實現國內醫保放量,這些都給予了創新藥業績可持續性與創新高成長性的雙重確認。
目前影響短期調整的因素主要是估值分歧與修復。因此,股價震蕩主要受市場內在交易因素影響,但并不會改變行業的中長期趨勢,即中國創新藥持續大爆發以及全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