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中國人民大學重陽研究院研究員、上合組織觀察員)
法國前總理貝魯剛遞交辭呈,總統馬克龍就任命39歲的前防長勒科爾尼為新總理,他也成為法國兩年內第五位總理。勒科爾尼因其忠誠度、專業性和與法國右翼的良好關系而成馬提尼翁宮新主人。但他能否解決目前法國高債務與財政失衡、政治碎片化等問題,特別是消除經濟競爭力下滑的深層次問題,將成為其任期能否持續的關鍵,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回看過去幾年,法國總理的位置貌似成了“燙手的山芋”,兩年內更換了五位人選,這里既有法國史上最年輕的,也有最年長的總理,既有女性也有男性。2024年1月,法國史上第二位女總理博爾內宣布辭職;同年7月,法國史上最年輕的總理阿塔爾宣布辭職;同年12月,法國最年長的總理巴尼耶也宣布辭職。一年內三位總理辭職,幾乎趕超了日本首相更換的速度。
與前任總理巴尼耶一樣,74歲的貝魯也是因削減政府財政預算赤字而被投票下臺的。此前,貝魯正是為解決巴尼耶的財政預算問題而上臺,在經過艱難的周旋,最終拿出憲法條款,不經國民議會投票而強行通過了2025年財政預算案。
針對更嚴峻的2026年財政預算案,面對不斷飆升的法國政府的赤字率和債務率,法國總理不僅要考慮削減財政支出,還要解決增加稅收收入的問題,加稅疊加減少兩個公共假期的措施,引發許多民眾不滿。
貝魯出人意料地發起信任投票,試圖將預算案和信任案捆綁在一起進行投票來“闖關”,但此舉可以說是鋌而走險,其削減法國財政預算的努力仍然以失敗告終。去年法國突然解散議會提前大選,選出的竟是左中右“三足鼎立”的史上最分裂國民議會。三大派沒一家能贏得半數以上席位,本來現任政府以為可以聯合狙擊極右翼,結果卻因極右翼的表現突出而令其執政更加困難。
法國政府所面對的財政困境與法國長期以來所奉行的高福利政策也是密不可分的,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福利支出增加起來容易,而需要削減時卻難上加難。總理的頻繁更換背后除了法國政治的碎片化之外,經濟持續低迷,政府財政面臨不可持續性更是重要底層原因。
討論法國財政失衡問題需要再往前追溯半個世紀。以2001年為界把法國近半個世紀時間分為兩半來看,如果說在本世紀之前的26年里,法國政府債務率還能算是勉強過關的話,那么本世紀以來的24年里,法國的聯邦政府債務可以說是如脫韁野馬一般,只升不降,而且債務率均已超過了60%的國際警戒線,而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明確規定歐元區政府的赤字率和債務率分別不能超過3%和60%。
仔細來看,法國政府債務有兩段直線飆升的時期,一是2009年歐債危機期間,法國聯邦政府債務率從2008年的69.8%,拉升到2009年的84.1%。如果說歐債危機時期,法國還有要與德國等歐元區火車頭拯救希臘、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債務的理由,那么第二階段法國債務率的攀升就只能找自己的問題了。2019年,法國政府債務率平緩增加到98.2%,但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爆發的一年間,法國政府債務率已攀升至114.9%的歷史高位。盡管后來有所回落,但基本都維持在110%以上,而且2024年,法國政府債務率又回升到113%的高位上。與之相對應的,法國政府的赤字率在2009年達到了7.9%,2020年則進一步上升到8.84%的歷史高位。盡管近年法國政府赤字率有所回調,但是都高于3%的國際警戒線,2024年仍然處于5.8%的階段高位。
作為歐元區的成員國,分散的財政政策和統一的貨幣政策,讓法國難以通過貨幣政策來解決財政問題。由此,債務問題成了法國經濟治理的難題,短期內幾乎無解。
從2012年至今的十多年時間里,除了2022年因全球新冠疫情帶來的數據反復外,法國經濟增速始終在1%左右匍匐前進。由此也不難看出法國總理更換頻繁的底層邏輯。
此次上任的新總理勒科爾尼被視為馬克龍忠實的追隨者,也能符合馬克龍執政重心之一,應對俄烏沖突的需要。但面對經濟不振和民眾對政府削減高福利的抗拒,如何解決困擾法國半個世紀以來的財政失衡問題,或許才是勒科爾尼能否坐穩總理位子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