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評論員 陳白
互聯網平臺圍繞本地生活的競爭,開始從外賣延伸到了到店。
在阿里巴巴 9 月 10 日公司周年慶這一天,高德宣布推出 “高德掃街榜”,主要分為美食、酒店、景區三類,尤其以線下餐飲商家的榜單為主。據媒體報道,在AI地圖能力的基礎上,高德掃街榜的排名主要納入四個因子:導航到店的人數、復購率、專程前往、人群寬度。
就在同一天,美團宣布大眾點評將正式“重啟”品質外賣服務,將通過B端自研大模型,結合海量真實評價數據分析用戶需求,進一步剔除非真實點評數據,以“AI+真實高分”為用戶提供可靠決策。
過去二十年,在本地生活這塊最貼近民生的商業領域,經歷了無數輪激烈的競爭纏斗。
然而,無論模式如何演進,競爭的核心始終圍繞著流量、補貼和商戶覆蓋率,行業的底層邏輯并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它依然是一塊最難啃的骨頭,信息不對稱、決策成本高、信任機制脆弱等頑疾始終困擾著消費者和商家。
而隨著AI的到來,尤其是大模型技術的成熟,事情似乎開始有了更新的變化。歸根到底,本地生活服務的核心痛點,本質上還是一個關于“信任”與“效率”的問題。消費者面對海量的餐廳、酒店和娛樂場所,最需要的是一個可靠的決策輔助,告訴他們“哪家好”以及“哪家適合我”。
傳統的解決方案是UGC(用戶生成內容),即大眾點評開創的“評價+星級”模式,這個模式在早期極大地解決了信息差,后來逐漸成為普遍認可的品質標準。但隨著商家的激增,UGC內容也開始出現了一些爭議,平臺也在持續發力進行打擊以保障大眾用戶口碑。
這個時候,AI為平臺帶來了更多元的解題思路。AI更核心的作用在于“理解”和“提煉”。海量的真實評價數據,對人類來說是一個巨大的信息負擔,但對AI而言卻是寶貴的訓練素材。大模型可以通讀數百萬條關于一家餐廳的評論,自動總結出它的招牌菜、服務亮點、適合的消費場景,甚至能分析出不同用戶群體對它的不同偏好。這樣一來,呈現給用戶的就不再是雜亂無章的評論列表,而是經過AI深度加工、高度結構化的決策依據。
AI的顛覆性不僅在于重構用戶端的決策體驗,更在于它將深刻改變商家端的運營邏輯。在舊的流量邏輯下,商家需要投入大量成本購買廣告、做排名優化、引導用戶寫好評,這本質上是一場營銷資源的競賽。而新的AI評價體系,則讓競爭回歸到商業的本質——能不能做好產品和服務。
比如一家位置偏僻但口味極佳的小店,可能因為極高的“專程前往”率和“復購率”而在高德的榜單上脫穎而出;而一家不擅長網絡營銷但用心服務每一位顧客的酒店,可能因為AI從海量真實好評中提煉出的“服務貼心”標簽而獲得精準推薦。同時,AI對用戶反饋的深度分析,也能為商家提供前所未有的經營洞察,幫助他們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從而進行針對性地改進。
這場由AI驅動的變革,正從徹底改變本地生活服務領域沿襲了二十年的游戲規則,它將信任的基礎從主觀評價轉向客觀行為,將決策的負擔從用戶轉移給機器,將商業的焦點從流量運營拉回到價值創造。
本地生活戰場的終局,可能不再是“APP工廠”的無限“內卷”,而是“超級AI助理”的智慧對決。在這個場景下,無論是高德的行為數據、點評的內容數據乃至是抖音的興趣數據,最終都需要回歸到AI服務于人的能力提升上。因為說到底,技術帶來的變革最終的目標還是需要回歸到人本身,能不能給商家和消費者以更好的服務體驗和選擇空間,才是未來場景競爭的最關鍵所在。
從這個角度來說,本地生活戰場未來最大的競爭壁壘,將不再是誰擁有最多的商戶或用戶,而是誰的AI模型能最深刻地理解物理世界和人類的需求,并做出最高效、最精準的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