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南國書香 風雅有約
盛夏廣州,書香漫卷。
一年一度的南國書香節雖已落幕,但書香的氣息、文化的回響仍久久縈繞。今年書香節期間,我們有幸與兩位嘉賓共赴一場“風雅之談”——一位是風趣幽默、以“魔性解讀”打通古典詩詞與當代心靈的“國民教授”,一位是執掌全球頂尖學術出版集團、推動中國智慧走向世界的出版人。從宋詞的風韻到人工智能的浪潮,從現代生活的心靈安頓到學術出版未來的重塑,在與他們的漫談中,我們看到了知識傳播的多元面向——既扎根傳統,又面向未來;既珍視人的溫度,也擁抱技術的革新。愿讀者在二者的對話中,感受到知識流動的力量與人文堅守的價值。
作為今年南國書香節的重磅活動之一,網紅教授、著名學者戴建業今年是第二年亮相南國書香節,并以“宋詞的風情與風韻”為主題為羊城讀者帶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學講座。活動現場,戴建業不僅以其標志性的麻城口音普通話、風趣幽默的解讀和鮮活的表達征服觀眾,更攜新書《戴老師高能宋詞課》與讀者見面,延續他從唐詩至宋詞的古典詩詞科普之路。
戴建業。資料圖
談新書:不止“高能” 更要“走心”
這位被網友親切稱為“國民教授”的學者,最初的走紅頗具當代的印記——短視頻平臺的興起,讓他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那些原本在大學課堂里流淌的詩詞解讀,被鏡頭捕捉、剪輯后,憑借短視頻廣泛觸達,迅速吸引了大批年輕人的目光,成為全網熱議的文化現象。
人們愛聽他講詩詞,或許正因其獨樹一幟的表達魅力。他從不用刻板的學術腔調拆解經典,反而像老友圍坐般“聊文學”,那些帶著生活氣息的金句信手拈來:評李白時一句“浪漫得要死,狂得要命”,瞬間讓千年前的詩仙躍然眼前;講解到興頭上一句帶著鄉音的“聽懂了沒有”,更像師長般親切自然。這種將專業內核包裹在幽默外衣里的表達方式,打破了古典文學與當代讀者的隔閡。
在他看來,古典詩詞絕非故紙堆里的陳詞濫調,而是穿越千年依然鮮活的情感對答。“社會科技雖然在不斷的發展,人類的情感困惑從古到今都是一樣的。”他表示,無論是失戀的悵惘、生計的窘迫,還是對生死的叩問、對自然的凝視,這些古人筆下的喜怒哀樂,這些流傳至今的詩詞都是經得起時間淘洗的經典,至今仍能在年輕人心中激起共鳴。“古人的喜怒哀樂和我們是相通的。不僅古人和我們相通,哪怕是外國人和我們心里也是相通的,所以中國古代有句話,叫:‘東海西海,心同理同’。”這種跨越時空的情感通約性,正是他堅持解讀古典詩詞的核心動力。
那么普通讀者該如何走進詩詞的世界?戴建業給出了清晰的路徑:先懂其“形”,再悟其“神”。第一步是要搞懂詞的體裁特點,他推薦大家先是通過閱讀王力的《詩詞格律》來掌握基本概念,再進入文本細讀。在此基礎上,他推薦從《宋詞三百首》這類經典選本入手。這些經過歷代文人篩選的選本,能讓讀者在有限的篇幅里感受到宋詞的全貌。當然,他也不忘幽默地補上一句:“除此之外,買我的書也適合。”
在宋詞中,廣州或嶺南一直是一個常見的意象,戴建業現場吟詠了他最喜愛的一首詞,是蘇東坡所寫的《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常羨人間琢玉郎,天應乞與點酥娘。盡道清歌傳皓齒,風起,雪飛炎海變清涼。萬里歸來顏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他還笑稱,如今自己來廣州已有將近三年時間,已經是一個新廣東人,“我的普通話也越來越像廣州普通話了。”這份對嶺南水土的融入感,恰似詞中“此心安處”的意境。
談閱讀:在碎片化時代堅持“深度”
作為B站知名的“百大UP主”,戴建業在互聯網上擁有大量年輕粉絲。但他坦言,自己成為網紅純屬偶然。“我一開始根本不知道B站是什么,我的視頻都是團隊在做。糊里糊涂就出了圈。”
他并不排斥新媒體,只是清醒地看到其局限。在他看來,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獲取知識變得像伸手摘星般容易,可真正能沉淀為智慧的,往往藏在那些需要沉下心來啃的書本里。“人類和科學發展走到今天,獲取知識的渠道已經越來越豐富,但我認為如果要獲得系統性的知識,或者說有深度的東西,要想提高自己思考的縝密性、嚴密性和系統性,還是要閱讀書,尤其是閱讀紙質書。”他坦言,自己至今依然保持著把每天大部分的時候花在閱讀和寫作上,還特別叮囑年輕人:“看手機視頻一定要控制時間,否則一天很容易就在指尖溜走,這對當下的教育而言是不小的挑戰。”
面對浩瀚的書海,他的視野也愈發開闊:“年輕時我愛唐詩的豪邁,年長后也品得出宋詞的細膩,審美會隨年齡成長,重要的是年輕人能打開視野——既要讀民族的經典,也要讀西方的名著,讓經典成為我們的精神養分。”談及閱讀的意義,他說得十分懇切:“我們這輩子能接觸的人有限,但讀經典就像與偉大的靈魂對話。你交什么樣的朋友,你就能有什么樣的收獲,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他始終相信,系統地閱讀經典,是成長最有效的途徑。
戴建業常說自己是“誤打誤撞”成了網紅,但他的走紅或許也藏著必然。在這個追求效率卻渴望溫度的年代,總需要有人像他這樣,把長卷里枯燥的文字釀成生活的美酒,讓千年前的喟嘆與當下的心事碰杯。他教會我們如何在“炎海”中讀出“清涼”,于喧囂里守住“心安”,那些被詩詞經典點亮過的心靈,也仿佛多了一份從容面對人生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