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寧
你是AI悲觀論者還是樂觀論者?你有沒有擔心過自己的工作會被AI搶走?里德·霍夫曼和格雷格·貝亞托所著、陸堅翻譯、湛廬 |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AI賦能》提出了這個問題。筆者認為,在當下AI從橫空出世,再到進一步蓬勃發展,討論此話題和AI在人類社會中所應該扮演的角色,正當其時。
霍夫曼是領英的聯合創始人、OpenAI早期投資人,他來談AI的角色和我們應該怎樣對待AI再適合不過了。不過,不要誤解,霍夫曼不是AI領域的技術工程師,而是AI時代的科技思想家。他不會告訴我們AI技術領域的細節,但是會探討AI的角色定位,以及當下AI勃興之際人們應該如何對待、使用和擁抱AI。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中,技術變革的腳步從未停歇。技術不斷進步,通常會帶給人類與社會全新的體驗、豐富的物質以及令人欣喜的繁榮,但與此同時,毫無疑問的是,新技術也總是伴隨著一些質疑和恐懼。書中舉了汽車甫出并開始應用的例子:以美國為例,回望一個世紀前,汽車的普及也帶來了極大危害。1913~1923年,美國每十萬人中因汽車相關事故而死亡的人數增加了兩倍多。根據《交通斗爭》(Fighting Traffic)一書記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頭四年里,在美國因車禍喪生的人比在法國戰場上陣亡的還多。作者寫到這里時,也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假想:如果當時因為交通事故導致死亡人數倍增而禁止汽車發展的話,那么今天的社會發展會是怎樣一種景象?顯然是不可思議的。正如一位歷史學家所說,汽車應用等生產力的飛躍當時讓“整個國家都裝上了輪子”。
作者在書中對汽車在美國最初的應用進行了詳細的回顧。實際上,當時人們騎馬產生的事故導致的死亡人數也并不少,但是當時政府對汽車的態度是支持發展與合理規管,從行業規范、機制和制度方面進行疏導與管理。例如,及時地出臺關于汽車行駛限速的法令,組織汽車拉力賽吸引觀眾并增加他們對汽車的了解,傾聽人們對汽車發展中出現的問題的看法和理解,疏導而非堵塞,從而既促進了行業的發展,也對風險方面進行了必要有效的管控。否則,你很難想象現在如果沒有汽車,經濟的車輪不是沿著柏油路前進,那么經濟和社會將會是怎樣的景象。
該書認為我們在汽車發展過程中采用的方法同樣適用于AI領域,人們不應僅僅依賴監管者和行業專家在封閉、集中、相對單一的環境下開發和完善AI,而應該繼續堅持迭代部署,以更好地理解人們如何使用AI,同時觀察隨著使用規模的擴大而出現的問題,并進一步做出相應的調整。這一過程既讓人們體驗到了AI的能力所及,也幫助我們更好地判斷哪些風險和取舍是合理的。所以,人們經常見到一些大的科技公司進行產品或是軟件迭代前,會邀請一些普通用戶先進行內測。
汽車的發展歷程非常有啟發,AI亦然。作者認為,AI并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逐漸成為一道必答題,時至今日,人們不應該阻止AI,而是應該信任和擁抱AI,讓AI為人們提供積極作用。新技術和新能力總是伴隨著新風險,但我們不應該盲目追求零風險,而是應該致力于理解現實環境中的風險,并且有條不紊地努力管控和降低這些風險。
當然,AI有時也會“撒謊”,在整合資料時會出現一些“合成謬誤”。但是,要知道,并不是AI主導人的大腦,而應該是為人類所用,AI帶來的認知變革也將發生變化,教育和技能發展更為關鍵,這二者的結合會造就一個更有知識和能力的AI使用群體,人們不應完全為AI主導,而是相反,使用AI、合理判斷、加以規制,控制風險,取舍得當。簡言之,AI應該服務、合作于人,而非凌駕于人。當AI積極合理賦能于人時,會更加推動社會的進步,這就體現在一些AI的實際應用場景,例如醫療、教育、商業等領域,但前提是AI向善,這樣才會給人們帶來福祉增加。
作者在這本書的最后部分也回應了AI為人們帶來的一些工作方面的困惑:應該理性看待AI焦慮,如果善用AI助手,可以大大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這一章節作者主要講述了GPS的發明以及給人們帶來巨大便利的故事。現在看似普通普遍的GPS,當初也是稀罕之物。作者認為,GPS的例子就是我們理解AI在我們生活中的角色的一個貼切例子,GPS讓人們輕松實現說走就走的旅行,AI的大語言模型也是一樣,如今已經能夠大幅提升人們的工作效率。但是仍需強調的是,這里的AI角色只是輔助,而人們在工作中仍應堅守工作所要求的相應的工作倫理——一句話概括,AI不是替代,是助手。
最后,該書也強調,隨著新技術逐漸融入社會,新的法規和規范也應運而生。的確如此,AI的技術發展、模型應用以及場景廣泛的普及,迫切需要行業規范的確立與不斷完善,AI既需要發展,同時也更需要治理與規范,同時,倫理方面的要求也不可放松。AI在幫助政府、企業和人們的同時,也對政府、企業和人們提出了更高的治理與約束、自我約束的要求。技術已經發芽并逐步生根,與之而來的風險與挑戰也需要不斷及時的破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