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6日,
《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新鮮出爐。
報告顯示
2024年廣東省海洋生產總值正式突破2萬億大關,
連續第30年位居全國首位。
俗話說,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廣東省坐擁全國各省之中最長的海岸線,
也有著發展海洋經濟的天然優勢。
1980年珠海、汕頭和深圳成為首批沿海經濟特區,
改革春風就這樣為廣東省的海洋產業注入了澎湃活力。
自1995年起,
廣東省便牢牢占據了全國海洋經濟的頭把交椅,
一坐就是30年。除了海鮮,廣東還向大海要了什么?
在霸榜的時間里,
廣東的海洋經濟不僅規模持續領先,
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升級。
廣東省海洋經濟第三產業的總體占比
也從2000年的37%
提升到了2024年的66%。
此外,
廣東省海洋經濟產業的升級,
不僅體現在結構之上,
還體現在傳統產業的生機煥發與新興產業的持續孵化。
提到傳統海洋產業,
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漁業養殖了。
過去海產養殖采用的近海網箱,
養殖效率低、抗風浪能力差、水質管理難。
而現在的深海網箱一半被設置在水深20米之下,
不僅可以抗風抗浪,
養殖水體體積和養殖產量還是近海網箱的幾十倍到幾百倍,
效率更高也更環保。
廣東省就正在積極建設這些深海網箱。
截止2024年5月,
廣東省重力式深水網箱數量超過5000個,
無論是數量還是養殖水體的體積
均位居全國第一。
也正因為廣東省在養殖行業的持續精進,
2024年廣東省海水養殖產量達377萬噸,
同比增長5.47%,
增速再創10年新高。
廣東的海洋經濟,
不只有這些“老本行”!
現在的海洋經濟在傳統行業之外,
還包含更多的新興產業,
例如海洋電子信息、海上風電、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裝備等。
它們也正成為廣東省的發展重點。
2024 年廣東省海洋新興產業增加值高達 411 億元,
同比名義增長 8%,
在海洋經濟發展中貢獻持續增強,
占海洋產業增加值比重提高到 5.6%。
這其中,
海洋風電的表現尤為亮眼。
2016年廣東省才迎來首個海上風電項目,
僅僅8年后,
全省累計建成投產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已經達到 1200 萬千瓦,
躍居全國首位。
面向未來,
廣東的“藍色版圖”還在不斷拓展。
4.4萬平方千米的海洋發展區已經被劃出,
占省管海域面積的68%。
這一區域為海洋經濟的未來發展,
預留了龐大的想象空間。
出品:南財國際傳播中心 21新媒體中心 創意互動中心
總統籌:鄧紅輝 賈肖明
策劃統籌:趙海建 丁青云
內容統籌:譚婷 謝珍
責任編輯:洪丹華
執行統籌:黃欣然
設計統籌:林軍明
視頻統籌:白宇航
監制:施詩
英文審核&配音:李瑩亮
海外運營監制: 黃燕淑
海外運營內容統籌: 黃子豪
運營支持:曾靜嬌
審校:強燕 黃志明 張曄